中国义乌网7月2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卢丽珍)“这里就是陈望道先生的柴房,在这间房里,他曾误把墨水当成红糖蘸粽吃……”6月29日上午,在义乌城西街道分水塘陈望道故居,管理员陈华仙正满怀深情地为前来参观的省银监会的同志讲述陈望道的故事,“这是上午第三批客人,临近七一,前来参观陈望道故居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村现已成了旅游名村。”
村容村貌发生巨变
走进分水塘村,古朴的建筑、洁净的小道、宁静的生活,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现代乡村经典图。
“这些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真的很开心。”席桂福30年前从浦江嫁到分水塘村。她说,刚嫁过来的时候,村里通往外界只有一条泥路,外出靠肩挑背扛和独轮车,村里的房子大部分破破烂烂。“现在破烂危房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整齐的仿古老街——大天井老街。在大天井老街上,有望道邮局、‘义新欧’商品直销中心、木版水印体验中心,漂亮时尚,这里既是游客停留的地方,也是我们平常休闲的好去处。”席桂福说。
“现在我们村可干净了,许多游客在参观完后,喜欢在我家门口坐坐,说这里太舒服了,空气好,环境好,村民也很热情。”贾月香2018年开始在村头开了一家食杂店,她说,游客多的日子,小店每天有近千元的营业额。
和贾月香一样,陈光森家就在陈望道故居对面,他们夫妇俩开了一家农家小炒店,两间房,四五张桌子,简单干净。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有往年生意好,但还过得去。“一个客人来吃饭,我就收10块钱,一年能挣一两万元吧。”
可带走的乡村记忆
分水塘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
“80后”陈根生曾经在外经营一家农产品团购公司。景区成立后,他回到家乡,在陈望道故居边租了店面,开了一家粽子体验店,注册了“望道粽”商标,同时还开了一家分水塘村民宿。
陈根生说,把“望道粽”打造成一只有信仰的文化粽,把“望道粽”推出义乌,走向全国,这是他的梦想。如今,“望道粽”成为前来分水塘瞻仰望道故居客人喜爱的伴手礼。
村里还有麻糖手工作坊、非遗木刻版画工作室等,这些真实可触摸的乡村民俗活动体验,随着旅游而兴,为游客创造了“可带走的乡村记忆”。
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陈群回忆:“以前也有上海游客慕名来寻找陈望道故居,但村里没有接待设施,来我们村的游客都到隔壁何斯路村吃饭住宿。现在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都陆续开办起来了,去年只要一到节日,民宿和农家乐都爆满。”
据了解,目前,分水塘村开出了两家民宿、7家饭店及部分杂货店、手工作坊,2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现在,村民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不出村就可以售卖。随着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打造红色旅游名村
分水塘,因一口水塘而得名。分水塘作为陈望道先生的故乡,如今是全国红色宣言瞻仰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名村。
作为最早的讲解员,陈华仙见证了陈望道故居成为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的整个过程。“2014年,一天大概接待100人次,而在2016年7月1日,我一共接待了36拨客人,1500人左右。2019年,接待参观人数16.5万人次,旅游人数翻了再翻。”
数字不断地变化,缘于越来越多的人回忆起那段历史长河中的这一抹红色记忆。以分水塘村望道故居为核心的望道信仰线,是义乌重点打造的十条精品线路之一。望道项目红色品牌效应正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