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连日来,城西街道七一村生态园近百亩的荷塘,莲叶飘飘,荷花绽放,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拍摄……
每到饭点,七一村主街的东河老牌肉饼店都是热闹非凡,一波又一波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为了尝一口“东河肉饼”。夜晚,宽敞的广场上灯光璀璨,清风徐徐,歌舞阵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改善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有道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2002年,七一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让位,启动旧村改造。村民优先安排地基建房,待全村90%以上村民住上新房,党员干部才获得地基建造新房。分配新房采取投标选位的方法,杜绝攀人情找关系,收取的选位费则用来兴建综合市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
一系列为民、利民、惠民的举措,让群众受益多多。2015年,村民何恃大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垂直房。房子下面两层用于出租,何恃大一家三口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不但居住环境变好了,一年仅租金就增加了3万元。“通过旧村改造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村干部给村民们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何恃大说。
现在的七一村,处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成排的别墅式民居掩映在绿树下,广场、篮球场、健身场地一个不缺。晚上村民在文化广场跳舞,青年篮球队在灯光球场经常有比赛,村里还有腰鼓队、秧歌队、锣鼓班,文明乡风阵阵吹拂。
创新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发展是硬道理。七一村两委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经过动员,他们和村民达成共识:要抓住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说了就干。经党员、村民代表协商讨论,全体村民表决同意,将全村所有土地、池塘、山林等收归村级集体所有,拉平组与组之间分配不均,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年终分红;然后,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体进行投资,建起综合市场、沿街店铺等,成为集体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生态农业的风口出现后,村两委又把目光投向观光农业,建起了七一村生态园。如今,这个占地460亩,集党建教育、休闲旅游、绿色农产品生产、花卉观赏、湿地生态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成为七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017年生态园开园后的第一个国庆长假,仅门票收入就达480余万元。
“自从村里建了生态园,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平时一天做800个肉饼,周末每天要做1000多个。”肉饼店老板娘周爱华说道。
现在的七一村村民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难有所助、人人有保障”。
村民与外来建设者“一家亲”
“把一切放在阳光下运营,努力追求公平公正”,是七一村的最大特色。
在七一村村口显眼位置有个公示栏,通过这个公示栏,村两委干部全年工作计划和分工负责事项、重点工程及财务开支等情况一目了然。村里坚持每月公开村务、财务,并在村班子及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通报,由此提高村级事务决策水平和落实水平。
为了保障村民当家作主,七一村制订了一整套村民自治管理的措施,营造了人际和谐氛围。自2007年6月起,七一村在义乌市率先建立了外来建设者联合党支部。目前已发展外来建设者党员8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3名。每年年终,村里还开展“我为第二故乡添光彩”先进个人及荣誉村民评选活动,与外来建设者共同营造和谐氛围。
“两问大家访”圆村民“小心愿”
除了物质上的富足,七一村的小康变化还体现在村民对村庄建设发展的参与上。在七一村党建楼,村党委书记何德兴从架子上拿下一个盒子,里面装着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村里“两问大家访”的原始材料,从中可以看到每一位村民“心愿”。
在何德兴看来,“两问大家访”制度的实施,让村一级的民生实事更贴近百姓需求,也让一些“民生小事”在梳理后得到关注和解决,提升了村民在村庄建设上的参与度,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在2020年的“两问大家访”清单中,“生态园改造提升”获得了155票,被列入2020年七一村十大民生实事。村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可以看到生态园的新变化。
如今,生态园内的30多亩波斯菊、百日菊含苞待放,村民们半年前写在纸上的“心愿”都在慢慢变为现实。
经过多年发展,七一村集体资产已达8.9亿元,人均年纯收入从1997年的3700元增至60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