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冯雪峰故居:振臂启山林 落叶归故乡

发布时间: 2020-07-19 08:50:3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左翠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雪峰故居掩映在绿树中。

冯雪峰的半身塑像。

故居后,有一条记载冯雪峰和村里另一位老红军冯志祥生平事迹的“长征路”。

冯潮忠介绍,冯雪峰就是坐在这里完成《卢代之死》。

故居内蜡像和墙画呼应,讲述冯雪峰的革命事迹。

  中国义乌网7月1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路边野花摇曳,池中荷花吐蕊,沿着赤岸镇“西海景观带”一路而行,便能看见神坛村。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嶂,风景秀丽。冯雪峰故居就位于这个小山村里。这是一栋建于清宣统二年、坐北朝南的两层小楼房,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二进,各三开间。中间一个天井,厅堂中陈列冯雪峰的半身塑像,房间内展示生平事迹照片。1997年夏,冯雪峰故居被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经典景点”。

  冯雪峰,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也是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作为党和鲁迅之间的“架桥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卓著成就,为后人推崇。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来此瞻仰学习,最多的时候达到六七万人次。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在此出生,并度过少年时代。1937年12月,他回乡从事创作,在故居中创作出了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2月在此被捕。2003年,冯雪峰诞辰100周年之时,其骨灰从北京移回村里安葬。这里,也是他的落叶归根处。

  历尽坎坷,始终对党忠诚

  冯雪峰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星,也是公认的“鲁迅学”权威。历任中国“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作品有《真实之歌》《雪峰寓言三百篇》《上饶集中营》等。

  冯潮忠是冯雪峰的侄子,从1983年起,他挑起“故居义务管理员和讲解员”的重担,一干就是37年。2018年9月,冯潮忠光荣退休了,女儿冯小花接过“接力棒”,继续默默奉献着。

  “冯雪峰的一生成就很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党忠诚和人格魅力。”冯潮忠和冯小花如是说,冯雪峰从小是个“另类的青年”,喜欢学习新文化,还爱带头“搞运动”。

  1925年,22岁的冯雪峰和柔石等人到北京大学旁听。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大事相继发生,冯雪峰受到震撼,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国共合作破裂。他在最血腥、最黑暗的时候,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推翻三座大山,才能让中国人民得幸福。”冯潮忠充满激情地说。

  在冯雪峰的人生中,与鲁迅相交,架起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桥梁,是一段不得不提的历史。

  加入共产党之后,冯雪峰开始大量翻译苏联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同时发展中共地下组织。在柔石引荐下,他与鲁迅相识,成为鲁迅和中共之间的联络人。当时左翼思想界山头林立,1930年,冯雪峰以鲁迅为旗帜,建立了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左联。鲁迅曾在一年的时间内,34次提到冯雪峰。

  1933年,冯雪峰任江苏省宣传部部长,不久因身份暴露,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1934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虽然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冯雪峰克服困难走完了全部征程,并成为毛泽东和鲁迅神交的纽带。1936年,长征结束后,冯雪峰又回到上海主持文艺工作。他参与“国防文学”和“大众文学”的论争,把埃德加·斯诺和史沫特莱送到了陕北。他又见到了鲁迅,向他介绍了苏区、长征以及中共的最新政策。不久,鲁迅去世,冯雪峰积极捍卫和宣传鲁迅。10月21日,鲁迅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数万人送葬,轰动一时。1937年起,每年冯雪峰都为鲁迅举办纪念会,大力宣扬鲁迅。

  “冯雪峰19岁去省城求学,一生中回到老家居住仅三四次。”冯潮忠介绍。住的最久的当属1937年,34岁的冯雪峰回延安汇报工作,与博古发生争吵,一怒之下回到神坛村准备写作以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0年,《卢代之死》基本完成,但稿子意外失落。1941年2月26日,冯雪峰被国民党特务抓捕。被关押600余天后,他才被营救获释。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冯雪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主持编写了新版的《鲁迅全集》。

  1957年,54岁的他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文革”爆发后,他又被批为“修正主义分子”,关进“牛棚”。 1971年,冯雪峰回到北京后,开始校订《鲁迅日记》。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即使是在这段最痛苦的时期,冯雪峰一直想再回到党的队伍中来,从未放弃。”冯潮忠说。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坚持本心,人格魅力令人称颂

  冯雪峰墓在故居后面的山坳里,墓地很小,一块草坪上放着三块石头,成一“品”字,寓意其人品高尚。“冯雪峰墓”四个字,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题写。

  “雪峰的人品是大家公认的,故居门口的‘回忆雪峰’是胡耀邦题写的,墙上挂的‘雪峰故居’是丁玲题写的。”说起这些,冯潮忠颇感荣耀。

  长征中,红军缺粮。1934年11月中旬,冯雪峰任地方工作组组长,在汝城郊区一家粮食商店,他们购买了2000斤大米。在付款时,按当地粮价计算,冯雪峰他们带去的钱还欠9块大洋。与粮店店主商量开具欠款凭据,讲好回红军驻地拿到钱后,一定在两天内将欠款奉上。

  当天工作组20多位成员挑着大米回到驻地,已是晚上8时半了。当夜10时,冯雪峰率五位战士取了9块大洋,行军3个多小时,于次日凌晨1时半到达这家粮店。冯雪峰他们敲门叫醒店主,将欠款还上。年过半百的店主说:“红军讲诚信,说到做到……”又接着说,他们粮店三四天后要进5000多斤大米,请红军再去购买。

  战斗中,冯雪峰所在的上干队英勇作战,在娄山关以西俘虏了150多名民团人员。毛泽东后来在一次总结作战会上,称赞冯雪峰:“谁说书生不会打仗?书生也能上战场,雪峰就会打游击……”

  “我记得,大约是2006年,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到雪峰墓前跪拜,泣不成声。”冯潮忠说,这位老人是当年冯雪峰在北京工作时的司机,叫王隆华。

  “他对冯雪峰的感情很深,我爸爸看了都很感动。”冯小花说,王隆华仍然清楚地记得,为了不让他来回奔波,冯雪峰在家里隔了一个小隔间给他住,还嘱咐妻子给他做炸酱面。“那个年代,粮食都是凭粮票,家里其实都吃不饱,王隆华当时又处在长身体的年龄,很能吃。”冯小花说,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很动容。北京的胡同里,道路坑坑洼洼,每次下雨天开车出门,冯雪峰都要提醒他:慢点开,慢点开,不要溅湿了路边的行人。

  “雪峰同志是我一向敬重的,我崇敬他崇高的人格,我敬重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敬重他在逆境中的高风亮节,更敬重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以及对鲁迅精神思想宣传上所付出的心血,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为真理奋斗的共产党员。”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冯雪峰百年诞辰纪念会上这样评价。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