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陈洋波)进入倍磊,就像是一轴斑斓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间紧接一间明清古建筑飞檐翘角,那雕梁画栋的龙皇亭,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庄严的旗杆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倍磊千百年来的悠悠故事。
倍磊村,又称“倍磊街”“双溪六石”,崛起于明代,清代达鼎盛,是民国时期义乌“烟灶达千”的第一大村。目前,村内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还有近百座。
除了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印记,近年来的倍磊村,也正经历着历久弥新的华丽蜕变,演绎着一个个幸福小康的故事。
陈幸福的幸福生活
“家门口就能赚钱,之前想都不敢想。”7月31日,佛堂镇倍磊村村民陈幸福开心地笑道。
“既是精品线,也是环村路。”陈幸福告诉记者,倍磊村是佛堂“千年古镇”精品线的重要一站。去年精品线建起来之后,三色彩虹道路建在家门口,带来了不少客流量,他每天就在门口卖卖自家种的葡萄,“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好几百块。”
“精品线的建设,离不开市城投旅游公司的支持。”倍磊村党委负责人说,去年以来,市城投旅游公司与倍磊村党委结对,成立了精品线“党建共同体”。“党建共同体”成立之后,“大党委”按照古村落规划布局,对环村路进行了改造。
现在的倍磊村,精品线环村蜿蜒而过,两旁的稻田、荷花塘等农业基地,连成了一条赏心悦目的农旅产业带。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就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走一走精品线,看一看古村的白墙黛瓦,感受千年古村特有的气息。在客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村民自发经营的超市、饭店也经营得风生水起,村民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白天卖卖农产品,晚上沿着精品线散散步。”陈幸福说,他的生活和前几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我,是真的很幸福。”
老街老店的小故事
“现在的老街,又慢慢变得热闹起来了。”倍磊老街的五金店主王国建告诉记者,这两年,原本一度没落的老街逐渐复苏起来。
王国建在倍磊老街开店已有33年。33年前的倍磊老街,曾经是整个倍磊乡的贸易中心。每到集市,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拿着自己的农产品、小吃来赶集,热闹极了。王国建也是从那时起,开起了店铺,卖卖生活用品和零食。
后来由于场地限制,集市便搬到了新街,老街也变得冷清。人少了,生意自然也就差了很多,王国建就“转行”卖起了小五金,一卖又是许多年,日子也算小康了。
老街修缮工程目前已完成80%左右的进度。现在的老街,与之前相比,多了些宁静,平添了不少历史厚重感。上个月,作为倍磊村中心点的老街街心亭落顶,感觉老街又恢复了以往的繁华。
“老街修好后,村干部们还考虑引进项目。到时候,我可能又要‘转行’,卖点别的了。”当问起王国建日子是否小康时,王国建边吃饭边笑道,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日子过得越来越舒畅,这样的日子怎能不小康。
陈大爷的“年轻梦”
8月1日傍晚,陈大爷与村里的锣鼓班,在村文化礼堂内有模有样地排练着乐曲,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
陈大爷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玩玩乐器,扯两嗓子,一来可以缓解农作后的疲惫,二来也图个开心。但由于每天去田里干活,都是早出晚归,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钻研,“像笛子什么的,也都是我自己用山上的竹子自制的,买是买不起的。”
“生活好了,就想着把年轻时候的爱好重新捡起来。”现在的陈大爷,家里的乐器可谓五花八门,笛子、箫、二胡等乐器样样齐全。不仅如此,陈大爷还找到了一班与他志同道合的伙伴,时不时地就聚在一起排练些节目。每到村里举行活动的时候,陈大爷就带上“家伙”,与伙伴一起,为村民们表演节目,赢得了不少村民称赞。
“村党委为了丰富我们的娱乐生活,还专门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扩建。”陈大爷说,以前都是一帮人聚在家里练,难免会吵到街坊邻居。去年,村里建了文化礼堂、搭起了文化舞台,排练起来别提多自在了。
陈大爷说:“对年轻的我来说,现在过的日子就是梦。以后,我们还要多搞些节目,演我们的小康生活,唱我们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