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11日讯(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楼嫦丽 编辑 童荟颖)“等村里修好了,大家一起来我家包饺子……”晚上8点,义乌赤岸镇清溪村老党员朱贤菊家里的炉灶边,围坐着一圈的邻居,几位大婶帮衬着清理灶台、洗刷碗筷,其余人和村干部一起聊聊山下的事情。
从8月4日开始,这些村民都一起睡在朱贤菊家里,尽管条件受限,只能打地铺、睡长板凳,但是他们却表示在贤菊家里睡得特别踏实。
受台风影响,突发的险情使得他们所在的村子——盆塘村受灾较为严重,身为长期居住在村里的唯一一户党员户,朱贤菊毅然地扛起了“管家”职责,除了日常巡逻,还要为大家准备一日三餐,安排晚上居住环境,再为老祠堂的瘫痪老人送餐、清洗,村干部和老百姓无不感慨,“有了朱贤菊,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
风雨中 她仍是一名年轻的战士
8月4日,受台风“黑格比”外围影响,清溪村盆塘区域当天一早,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见此情景,朱贤菊一早上便出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大家做好预防山体滑坡的撤离准备。
“盆塘原本在村人数就十几户,但是居住较为分散,一圈走下来,也花了半个小时。”朱贤菊告诉记者,自家的地理位置相对安全,当天见雨势越来越大,自己放不下心,就让乡亲们尽快先到她家里安置。
通过村两委的奔走,家里陆陆续续安置了十来个人。中午时分,河水已经漫过了村里的跨桥,虽然无法过桥,但是朱贤菊还是背起锄头冒雨刨开周边的泥沙尽量引流。眼见着山体滑坡加重,朱贤菊才不得已赶回家里。
回到家中,朱贤菊立即整理家中的炉灶开始烧大锅饭。可是才洗菜的时间,突然停电又停水。朱贤菊一边找出家中的蜡烛一边安排丈夫去200米外的小涌泉处接水。“小涌泉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出水口,半个小时后,丈夫才能接满一红桶水回来。经过一系列折腾,大家齐心烧好饭吃完已经快两点了。”朱贤菊说。
奔走 坚守着的永远的初心
记者注意到,这次人员安置,年龄最大的是已经90岁高龄的老奶奶成香球。
“老奶奶一个人住在村里的最外圈,和很多恋家的老人一样,成奶奶在我最初的奔走劝告时毫不所动,坚持要住在家里。”朱贤菊先后两趟都没能说服成奶奶,只能伙同村干部一起将成奶奶“架”下山腰。
晚上,朱贤菊特地将成奶奶安置睡在自己的床上,一晚上不厌其烦地帮忙起夜、喝水等。谁料第二天吃完早饭,趁着朱贤菊洗碗的功夫,成奶奶又跑回了自个家里。
“这可让我着急坏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朱贤菊连忙跑去指挥部告诉村两委,与老人的亲属一同,才将老人再次转移下山。
化解了成香球的问题,朱贤菊又为照顾村里86岁的瘫痪老人金爷爷发了愁。因为瘫痪不好移动,身上接了导尿管的金爷爷一直安置在村里的祠堂里。眼看导尿管越接越满,不认识字也没有经验的朱贤菊只能拔出导管接头倒掉积液再接回去。金爷爷口渴了需要喝水要用到吸管,可朱贤菊平时家里并没有准备,她在焦急中突然想到外孙的水杯里有吸管,安抚好外孙后拿起水杯立即开心地赶回村祠堂。
每天除了要烧好家里十几个人的饭菜,朱贤菊还要把饭端到金爷爷床前,一口口地喂完才能回家,接着准备日常巡逻和下一顿的饭菜。8月5日,金爷爷的家属上山;8月6日,专属医生也赶了上来。这时,朱贤菊才重重舒了一口气,当晚在家里又给医生安排了一个通铺。
危难中 她倾情演绎大爱无疆
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虽然算上邻居们家里共只有13个人,但朱贤菊每天要烧好近30个人的饭菜。不仅是为了上山救援的赤岸镇、村两委干部,还要让附近作业的救援施工人员吃饱——8月5日,施工队伍路过朱贤菊家门口时询问是否有多余的饭菜,她就上了心,每顿的饭菜总是多准备一些。
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朱贤菊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但用她自己的话说,总是停不下来,放不下心。暑假里,朱贤菊在女儿家帮忙照顾外孙。台风来袭前,外孙刚好想到山里玩,她就带着孩子周末回到家,不料遇到山洪,接着自然就忙开了。
烧柴火、涮锅下米、洗菜切菜、翻炒炖煮……每顿饭,朱贤菊至少要准备五六个菜,每个菜都是满满一大盆。一周下来,略显疲惫的她无奈接受了村两委安排的助手。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成斌不无感慨地说:“虽然朱贤菊所处的岗位很平凡,但做的却都是一件件感人事迹!”
据成斌介绍,在村庄规模调整前,朱贤菊是盆塘自然村的支委,她承包了村里环境卫生整治、房前屋后巡逻、百姓日常咨询服务等工作。疫情期间,朱贤菊除了在路口、办公室、隔离点值班以外,村里检查出一例疑似病例后,她又承包了隔离点工作人员和居家人员的一日三餐。深夜,为了让村口值守人员安心,她一天不落地负责了大家的夜宵。“那阵子,朱贤菊每天睡觉的时间基本上只有三四个小时。”
做平凡中的不平凡,朱贤菊从来也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不平凡,她只是在日复一日地细微服务中,用她的热忱,一点一滴地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