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神坛村:点亮不忘初心的灯塔

发布时间: 2021-04-12 08:47:5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王佳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神坛村景。

神坛村党史建设一角。

冯志祥故居。

冯雪峰故居内的冯雪峰半身铜像。

湖畔诗社。

神坛村口

  中国义乌网4月12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佳丽)人间四月竞芳菲,春潮烂漫山花红。位于赤岸镇红色旅游核心区域的神坛村内展现两幅不同的精美“图画”——一边是雪峰文学馆及其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一边是西海风景区及冯雪峰故居等红色文化旅游人潮涌动。

  这是一个红色的村庄,百年前,这里走出了两位革命家——冯雪峰和冯志祥。

  一文一武两位名人,从神坛村出发,投身革命,走完了漫漫两万五千里长征。百年洗礼,红色基因历久弥新,红军精神薪火永相传。

  红色旅游带火新经济

  天色逐渐晴朗,神坛村村口的五角星门牌下,刻“雪峰故里”的石碑也变得锃光瓦亮。黑瓦白墙的村中民房,倾斜而下的村口溪流,以及拔地而起的一栋栋红色文化建筑,都彰显出这个小山村作为义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的特殊意义。

  神坛村距义乌城区29公里,北靠八石村,南连新屋村,东邻胡坑里,西与倍磊接壤。徜徉村庄,古树、山坡、溪流、老屋,老旧的村庄历史印记挥之不去。村庄三面环山,村落地形似坛子。昔传此地有一毛陈师会仙术,见天大民无水吃,他就在村后的岩石上用伞柄一捣,捣出个圆圆的石洞,清泉顿时从岩洞中涌出,村民们吃水有了保障。自此,村称神坛,已历400余年。这口仙井,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

  村前,一条源于倍磊八宝山的小溪淙淙流过,隔溪是一畈平坦广阔的水田,一条公路直达赤岸,与县道相通;村后绿树蔽日,幽谷莺啼;村西南约500米处有一凉亭,为抗日战争时期由冯雪峰的爷爷筹资建造,冯雪峰题名并亲书“必胜亭”。

  站在必胜亭向四周瞭望,一株株绿植如春的希望,在四周拔地而起,倚靠着一处又一处红色旅游建筑,使其熠熠生辉。众所周知,神坛村最吸引人的红色旅游点便是冯雪峰故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3月份以来,前来冯雪峰故居瞻仰雪峰精神的游客络绎不绝,神坛村内掀起了一阵红色旅游热潮。每天,专业解说员冯小花都会在冯雪峰故居门口迎接八方来客,并为他们详细解说冯雪峰的故事。她的父亲冯潮忠正是冯雪峰的亲侄子。“爸爸最近去上海疗养身体了,我提出代替他做好游客的接待与解说工作,这样他才会放心疗养。”冯小花说。

  每天,冯雪峰故居的来客不计其数,有各所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有各家企业组织的员工团体,更有从周边县市区赶来参观的党组织。“离不开,放不下,这是我们村的精神所在,更是党的精神所指。”冯小花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赤岸镇多所学校都会组织小小解说员,参与到游客接待与解说的工作中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解说技能,也为她分担了不少工作量。而小小解说员的参与,成了冯雪峰故居的一大旅游特色,更实现了“雪峰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村内好几个红色旅游点都还在加紧建造中,但许多游客依然迫不及待地来参观冯雪峰故居,这让我们非常感动。”神坛村党支部书记成新友感慨道。目前,村内完整开放的红色旅游基地就是冯雪峰故居,冯雪峰故居经过多年数次的修缮维护,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展陈格局。2004年,冯雪峰故居就被评为金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2018年开始,市文旅局牵头对冯雪峰故居展陈作了重新规划,如今,故居一楼内还原了部分故居当年的房间分布,陈列了冯雪峰小时劳作和外出求学的组图;二楼还原了冯雪峰的起居室、书房和女儿闺房。更惊喜的是,故居还陈列了冯雪峰心系抗日和回乡执教的两组塑像,这些都为游客参观故居提供更多实物的展示,也让冯雪峰的形象更加鲜活。

  红军精神薪火永相传

  鸟鸣与清风相间,绿水穿过新砌的石桥,绕着村曲曲折折地走,眼前忽地豁然开朗,村中央一处显眼的红色文化长廊立于眼前。这条红色文化长廊两侧,陈列着村内一文一武两位名人的毕生事迹,他们便是冯雪峰与冯志祥。文化长廊左侧展示着冯志祥的革命一生,名为“永远的军人”,长廊右侧展示着冯雪峰的革命事迹,名为“我的长征路”。

  “冯雪峰是一名用热血燃烧的文人,用文学与革命对抗,能走万里长征路也能打游击战;而冯志祥戎马一生,从枪林弹雨中走过,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将军,九死一生,他们都是村里的永垂不朽的榜样。”成新友说。

  在村中,冯雪峰的名字早已深深烙进每个村民的心中。1903年,冯雪峰出生于神坛村。投身革命后,冯雪峰回家乡就有三次。第一次回家乡时,他身负革命重任,以教书名义从事地下工作,秘密的党内身份则是义乌城区支部书记,那时候,他忙得连回神坛老家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第二次回家乡时,神坛村成了冯雪峰开展事业的据点,他在故居深居简出,创作长征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最后一次回家乡时,冯雪峰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了解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此深受老百姓爱戴。

  冯雪峰故居的二楼起居室和书房,摆设十分简单,一张雕花木床,一张不大的书桌,书桌上放着一个小型木质书盒和一盏老旧的煤油灯,桌面上斑驳地残留着一些痕迹。书桌正对着一扇木质小窗,从窗口看出去视线一览无余,窗外是粉墙瓦黛,层层山峦。冯雪峰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后,便是在这里用文学形式反映长征的伟大壮举。

  与冯雪峰一样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神坛人,还有冯志祥。冯志祥的出身清贫,幼年时和冯雪峰一起在邻近的八石小学上过学。从军后,他革命一生,军人一生,参加过井冈山战斗。参加革命后,他南征北战,参加数十次战役和战斗,身上留下了13处伤疤。参加革命后,冯志祥也有两次回乡,分别是1950年、1966年。据资料记载,冯志祥第一次回家,给广大党员干部和武装民兵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内外形势教育课。他第二次回到神坛村,踏着泥泞的小道,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流坞坑水库,还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了解村里的概况,谈谈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冯志祥每次回乡都没惊动当地政府,就住在亲戚家里,吃着家乡的小菜,但由于备战的缘故,总是来去匆匆。

  冯志祥故居离冯雪峰故居并不远,为了保留更多关于冯志祥的记忆,村里对冯志祥故居进行了修缮,冯志祥展陈馆也将运用虚拟讲解、投影等数字动态技术,结合图文展板、遗物陈列等静态展示再现冯志祥的戎马一生。

  在村庄文化长廊的一条石子路一侧,不远处就是冯雪峰墓地。从冯雪峰墓上去,是一条游步道,名为“长征路”,全长1600米,将几处小山坡连在一起,一直通到村口。游客在神坛村,可通过体验走这条游步道,重温“长征路”,重温红军精神。冯志祥墓地则位于神坛村后山,离冯雪峰墓地并不远。如今,100多年后,就在曾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的地方,冯雪峰和冯志祥这两个从同一个村子里出去的,胜利走过长征,走进新时代的老红军又聚在了一起,在青山绿水间,日夜守望着他们深爱的家乡——神坛村。

  红色基因注入新血液

  徜徉村内,悠悠古村间,洋溢着工人们叮叮咚咚的作业声。村的另一侧,赤岸镇相关工作人员与成新友热烈讨论着村庄的建设,他们手中,一张新的“雪峰文学小镇”规划图徐徐展开。

  近年来,神坛村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一系列红色印迹都结合进了新的建筑中。根据规划,雪峰文学小镇的建设以充实故居内容、扩展红色文艺空间、融合沉浸式体验、共享雪峰学堂、体验长征精神为核心,打造雪峰邮局、湖畔诗社、红星露天广场、红色餐厅等20余处景点,并结合“长征田园+赤岸130公里户外步道”带动沿线村庄旅游发展。

  据了解,雪峰文学小镇主体分两期打造,第一期以修旧如旧保留历史记忆,恢复原有沙土墙立面灰瓦屋顶的方式,对冯志祥故居、湖畔诗社、年代照相馆等5栋建筑改造修建,对长征田园、红星露天广场、雪峰之路等景观节点进行提升,并计划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

  “耗时耗力最长,也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雪峰文学馆的建设。”成新友说。雪峰文学馆主要用于冯雪峰生平及其著作展示。建筑总用地面积3784.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15平方米。目前,雪峰文学馆已建成结顶,正在进行后续的装修工程。

  每年,省内外各地的党员纷纷前来冯雪峰故居,实地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感受到冯雪峰同志忠党爱民的高尚品质、守纪如铁的作风。也有新入党的同志,在故居内庄严宣誓,传承红色信仰,接受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嘱托和希望。为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展示少先队员团结奋进、立志成才的良好精神风貌,赤岸镇依托冯雪峰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9年4月开始,在神坛村冯雪峰故居设立红领巾e站,每周六组织党员老师和家长带领小小讲解员到冯雪峰故居做义务讲解服务,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目前,小小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已有70名志愿者参与,至今已举办71次活动,累计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

  回望,百年前的神坛村,虽处处是坑洼积水,但遍地是热血雄心;且看,百年后的神坛村,雪峰文学小镇建成在即,红色旅游掀起一片热潮;展望,未来的神坛村,规模化红色教育基地呼之欲出,新时代新人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成长、强大。从神坛村辐射3公里,赤岸镇将充分发挥“旅游+红色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个“文化休闲、养生度假、民俗体验、革命熏陶、生态观光”的红色文化精神旅游基地。

  

【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