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24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 张云飞)12月17日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苏溪之心肯德基店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因为疫情,人流虽比往常少了些许,但依然不妨碍它成为义乌目前营业额最高的肯德基门店。
蒋宅村的骆大爷此时正带着孙子排队等候取餐。在他身旁,义乌话、河南话、江西话等全国各地的方言交织在一起,闹腾却又和谐。
对于骆大爷而言,他其实并不太懂一公里外,那些突然崛地而起的大企业对义乌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他却亲身经历着这一家家企业来到苏溪后,给他生活带来的巨变:苏溪变得越来越“时髦”,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外地人蜂拥而至,周边房租也跟着水涨船高。大家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闲暇时逛逛商超,想吃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也不用驱车到城里。
镇内霓虹闪烁,灯火阑珊;一公里外的义乌光源科技小镇,同样灯火通明。五年来,这里落户了爱旭、晶科、天合光能等一家又一家世界级光伏光电企业。随意走进一家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繁忙有序。夜晚寒意料峭,难掩企业全力生产的“热度”和“激情”。
这五年,在骆大爷眼中,苏溪的红土地上仿佛是一夕间厂房鳞次栉比。但对义乌而言,是始终坚持“贸工联动”不动摇,产业发展新优势不断塑造,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蝶变的过程。
数据是最好佐证。今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029亿元,增速67.5%。规上工业增加值238.2亿元,增速47.9%,位居全省各县市第一。这意味着,义乌正式迈入“千亿时代”,成为“工业强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重大项目频发力
“链式”发展向高端
——过去五年,义乌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0个。今年1-11月,14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产值471.9亿元,占规上产值比重45.86%,实现产值增量330.9亿元,拉动产值增速53.8个百分点。
项目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没有项目的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
“十三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一大批带动性强、影响面广、效益良好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2016-2020年,全市投资增速分别为13.6%、18.2%、15.1%、18%和12.1%,年均增速15.21%(复合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义乌坚持项目为王,围绕“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打造一个新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五年,全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0个,新增省重大产业项目26个,无中生有打造信息光电和汽车制造两大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如华灿光电项目落地后,义乌相继迎来下游的瑞丰光电、木林森等企业,形成了LED全产业链;引进爱旭太阳能项目后,又落地了上下游的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项目,光伏产业“滚雪球”效应逐步显现。
现场无疑是生动的。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晶澳仅用了142天。不仅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单体厂房,而且创造了行业内规模最大、吨位最大的智能立体仓储,形象地诠释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工厂的模样。
进入义乌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恒温25℃,60%恒湿,高速运转设备,不同形状的机械臂不断重复地抓取、翻转、移动等动作,在自动化车间里不时有AGV搬运货物。它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智能规划、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最终实现基于订单的“7天交付全流程可视”。
这样的黑科技机器人,让人恍惚,未来近在眼前。从晶澳合肥基地主动申请调至义乌基地的刘海波说,这里最吸引他的是企业活力。加入义乌新工厂后,他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从“双百车间”到组件电池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义乌晶澳每一步都“跑在了前面”,跑出了自己的“速度与激情”。
无独有偶,自花落义乌以来,天合光能就展现了“超级工厂”的“义乌速度”。仅用时112天就完成一期4GW基建和设备进场。二期4GW的建成投产则用时更短,只用了99天。这是全球第一个叠加了210mm尺寸硅片、电池及组件等多项创新技术的超高功率组件规模化生产基地。对天合光能发展历史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还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新高度。
这样的“超级速度”同样延续至企业生产端。在义乌基地内,你能看到目前全行业最先进的高速焊接机,每小时产出4000片。智能化也无处不在。工厂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自动视觉检验的设备,可直接检测产品的瑕疵情况,有效提升检测效率,降低逃逸率。相比以往的车间,天合光能的全自动化车间每GW减少了约25%的工作人员。基于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天合光能义乌工厂的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今年,企业将实现百亿产值。
正是义乌独有的“速度和激情”,感染着一个个投资大、体量大的项目争先抢滩,为义乌带来新的产业链条,推动义乌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义乌工业由小及大,由量变到质变。
传统产业谋创新
中小企业成长快
——过去五年,义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33家增至22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95家增至1394家,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覆盖率跃升至全省第3位。
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绿草茵茵”。新兴产业欣欣向荣,在转型浪潮下,义乌小商品传统制造业也不落人后,竞相创新求变,迎来新发展。
这五年,是帽子制造商高普服饰发展最好的五年。企业每年的销售额保持10%至15%增长,即使在疫情背景下,仅去年上半年短暂回落,今年订单比以往还增加六七成。
持续向好的背后,除了国内外消费者对帽子功能化、时尚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更在于高普服饰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注重产品设计和品质提升。“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都在5%左右。主要用于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车间改造,培养设计团队,以及不定期对接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优质设计资源。”高普服饰董事长朱智慧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今年下半年,企业就新投入了三条自动化设备,使产品生产周期提前了7到10天。元旦过后,他还计划再增加一条。而就在12月16日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中,高普服饰成功入选。
在义乌美创园的义乌市菲米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明年新款眼影。别看只是几十人的小企业,而且才创办三年,但已经在彩妆界有一定知名度。“我是行业技术出身,因此非常注重研发创新和生产规模化管理。我们一开始主打的就是中端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加工,有自己品牌,近百种配方确保了竞争力,产品已经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说这话时,菲米化妆品负责人刘发顺充满自豪。
从2019年租用美创园一层2000平方米的厂房,到隔年投资300多万元再加一层,到今年销售额达到700万元。刘发顺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在刘发顺看来,企业能快速成长,一方面离不开义乌市场、物流、营商环境等大环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美创园这个重要的小微企业平台。园内企业集聚、资源共享,公共服务、金融等配套服务保障,对他们这样的初创企业尤为重要。“小微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和市场。因疫情影响,我们本来就不多的客户订单,流失了一部分,但今年园区带着我们组团去参加各种展会,帮助我们拓展市场,现在客户不仅多了,也比较稳定。”刘发顺说,有了小微园的依托,让小企业能“安家”又安心。
在义乌,像高普服饰、菲米化妆品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它们虽然企业规模都不大,却是义乌小商品制造的主力军。近年来,义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步伐,通过“亩产论英雄”正面激励和反向倒逼、数字经济引导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又不断以“小升规”“专精特新”,以及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小微园83个,入园企业4411家。其中拥有省级小微园63家,总数全省第一。此外,目前,我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
强根固本,枝繁叶茂。当谋求加快发展的梦想与始终稳扎稳打存量和增量并举,义乌迈上新的台阶。站在新的起点远眺,相信商城之未来,创新发展永释动力,市场工业强劲有力,转型跨越风劲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