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26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8.2疫情期间,义乌市医疗保障中心为进一步确保群众医疗保障权益,推出医保服务“七项举措”,其中针对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的人员,因疫情导致延后失能评估的,评估后符合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可按正常时间开始享受待遇。
8月24日,义乌解除所有疫点管控,全面恢复常态化疫情防控,市医疗保障中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恢复上门评估工作,确保长护险待遇正常享受。
99岁的义乌老人龚凤华患老年痴呆,肢体多处骨折,长期卧床。老人的子女已六七十岁,没有护理能力,家人把她送进养老服务中心。
老人子女欣慰地说,以前每月需支付3800多元住养费,自从老人享受“长护险”待遇后,每月可报销护理费2000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多病共存的失能老人需要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令不少家庭手足无措,“长护险”为这些家庭撑起保护伞。
2018年起,义乌作为国家“长护险”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全省“长护险”试点城市,通过构建全民共担共享的制度体系、专业化标准化的评估机制、规范化规模化的护理服务产业体系,有效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减轻失能家庭护理负担。
近日,义乌市“长期护理保险筑牢失能群体兜底保障”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最佳实践名单。
专业护理服务
失能群体有保障
68岁的方春芳因脑梗、高血压等疾病导致重度失能,长期卧床,在家中接受照护服务。除日常生活照料,她还需使用鼻饲管进食。以往,每当需要更换管道时,得几个家属合力抬着老人去后宅卫生院。
针对部分居家失能人群的医疗需求, 2019年4月起,义乌启动“长护险”上门医疗服务,由各镇街卫生院的医生、护士等组成家庭医生团队,为失能人员及时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包含导尿、鼻饲置管、压疮换药、静脉采血等28项医疗护理。
义乌“长护险”目前设置了居家上门护理、养护机构护理和医疗机构护理的三类阶梯式、差异化待遇体系,失能群体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护理形式。
义乌“长护险”以责任共担、权责对等为原则,由政府、单位、个人共同筹集基金,在实现户籍人口参保全覆盖的基础上,将外来建设者也纳入“长护险”保障体系,体现社会公平。
截至2022年7月,义乌市“长护险”覆盖人群达112.55万,其中外来建设者达25.4万人,户籍人口覆盖率为99.98%。
培育护理力量
发展护理产业
80岁的佛堂老人王德因脑梗、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卧床多年,因子女工作繁忙,委托其妹妹陈银仙长期在家中照料。其间,陈银仙作为家庭照护者参加“长护险”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具备了一定护理专业技能和实操经验。
2021年10月,王德再次发病住院,出院后老人护理依赖程度加深,基础居家照料难以支持,家人决定将他转入赤岸镇养老服务中心接受专业护理。同月,陈银仙通过面试入职赤岸镇养老服务中心,转化为机构护理员,每月工资6000多元。
义乌从便捷性角度出发,鼓励失能人员的亲属、邻里、志愿者等加入家庭照护者队伍,由高校、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组建师资开展护理专项能力培训,护理人员培训上岗,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目前义乌已有1678名家庭照护者通过职业化护理培训。
此外,义乌市护理机构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每月5000~8000元的高薪激励,高于普通护理员人均月收入,通过待遇激励,提高职业认可。在打通家庭照护者二次就业渠道的同时,将家庭照护者转化为机构护理后备资源,促进护理产业供给能力和护理水平“双提升”。
规范服务流程
实现“零次跑”
义乌市医疗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义乌“长护险”经过近4年的实践,已形成规范便捷的经办服务机制。中心通过减少证明材料,简化申请流程,开通“我来照顾”微信公众号、4000365099服务热线受理群众线上申报,由失能群体在线开展自评,符合自评条件的,系统自动生成评估申请,再由医保部门组织专家上门评估,整个评估过程实现“零次跑”。
义乌在启动试点前就组建失能评估专家库,由临床、护理、康复、法医等专业的医学专家组成,采用“双随机”方式组织专家上门评估,有效满足评估需求。
此外,义乌“长护险”坚持标准立规,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失能评估管理要求》地方标准,按照0~6级将人员失能情况进行科学划分,确保评估结果专业性。
目前,义乌市“长护险”的定点护理机构已达39家,其中养老机构11家,医疗机构28家。义乌基本医保参保群体同步参加“长护险”,实施至今累计为失能家庭减负2.08亿元,享受长护保障78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