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亲子互动活动。
制作“艾草花束”。
制作香包。
包粽齐上阵。
诱人的粽馅。
欢乐“粽”动员。
槐幄如云,榴花半吐,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至。
据史书记载,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门插艾,吃粽子,系五彩,挂香包,龙舟下水喜洋洋……对于这些传统端午习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其中,又以“包粽子”最为普遍。在义乌,“端午吃粽”如同中秋吃月饼、清明吃粿一样成为过节的不二选择。据说,义乌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出现在元朝的《丹溪先生心法》:“小儿好吃粽,成腹胀疼。用白酒曲末,同黄连末为丸,服之愈。”万历《义乌县志》载:“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为衣香,置之箧笥;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
时光轮转,人们过节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但节日的背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对团结协作、努力奋斗的精神追求没有变,对爱国情怀的坚守没有变。
从“端午安康”聊习俗
“中秋快乐”“春节快乐”,同其他节日祝福不一样的是,到了端午节,人们一般习惯说“安康”,而不是“快乐”。
这是为何呢?
有种说法是这样解释的:端午是夏季(午月)的开端,阴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古人形容此间“五毒尽出”,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包括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节称得上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的祝福语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的原因。据说,端午节挂钟馗像在江浙一带比较普遍,意为驱邪避灾。
义乌的端午习俗在《义乌民俗》一书中有记载——
“五月初五,端午节,或称端阳节,古越民有龙舟竞渡、救屈原的风俗,因为屈原投汨罗江时越已属楚,但竞渡不知何时停止。吃粽子的习俗至今未衰。旧时为母给新嫁女儿送粽子、馒头等食品,依例三年。这天私塾放假,学生家长给先生敬送粽子、馒头、甜蒜等,先生回赠纸扇。”
“家家门插艾叶、菖蒲,门楣上悬挂八卦图,或张天师驱妖符,或钟馗画像,饮雄黄酒并喷洒墙脚,驱邪祛毒。男女都在衣襟上佩香囊、香包、彩胜,后来只有小孩佩戴。中午时拔紫苏、薄荷、凤尾草、淡竹叶等治伤风、咳嗽、退热等用的土草药,洗净晒干后备用。俗谚云:食过端午粽,棉被棉衣都入笼,即洗晒后收藏,衣柜内放樟脑丸,以防虫蛀。这一天,早上吃粽子,中餐大多包馄饨。2008年起,定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虽然过节的方式和元素会转变,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永不改变,而且赋予其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稠城街道江滨社区,把端午节和迎亚运结合到一起,通过开展邻里节活动,倡导睦邻友好、文明有礼;在银苑社区,辖区居民和流动党员、环卫工人一起包粽子,感受义乌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绣湖社区都市公寓,居民们用艾草、菖蒲、香包、安康卡片、丝带等材料制作“艾草花束”,装点家门的同时喜迎亚运……随着端午的临近,我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拓展节日文化内涵,弘扬健康生活理念,为传统佳节注入新活力。
从古诗词中感端午情怀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背后,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抚今追昔,古人、今人都将这种美好愿景和家国情怀落笔成文,藏于诗词佳作中,化作记忆,加以传承。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佳作,大致意思为:虽然是微微小汗,但仍湿透了碧色的薄绸衫,明天是端午节了,先去用香草水好好洗个澡。现场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只见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此情此景,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相对于苏东坡上首词的意境而言,文天祥的这首诗更显苍凉。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有人赠与诗人一枝艾草引发愁绪万千。想着故去的人已看不见,而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心立顿生惆怅。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已被辽海阻隔得太过遥远。
《水调歌头·端午》
漱齿汲寒井,理发趁凉风。先生畏暑晨起,笑语听儿童。说道今年重午,节物随宜稍具,还与去年同。己喜酒尊冽,更觉粽盘丰。
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
如果说前面两首还可以用白话文翻译一二的话,元代王旭的这首《水调歌头·端午》就很难用现在的语言说个所以然。即使能从字面进行直译,反而弄巧成拙,破坏其固有的意境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句“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常常享受饮食之乐,度过一个幸福醉生的百年人生的愿望,道出了生活真谛,引发大家的共鸣。
从《红楼梦》中探端午情趣
细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读者,或许会发现,每部著作中或多或少都有过端午节的描述和场景。其中,提及端午最多者,当推《红楼梦》。
第二十四回,贾芸对王熙凤说道:“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适,方不算糟蹋这东西。”一边说,一边将一个锦匣举起来。
为了能在贾府谋得一份差事,贾芸在端午节前夕借银子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专程送给正在置办端午事宜的王熙凤。贾芸做到了投其所好,也就实现了得其所好,顺利谋到了差事。
第二十八回,袭人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来,将昨日的所赐之物取出来,却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吗?”袭人道:“老太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一个玛瑙枕。老爷、太太、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儿、两个锭子药。”
端午前夕,宫中的大姐元春给贾府赏赐节礼。众人得到赏赐之后,发现唯独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与其他人不同。宝玉对此觉得不解,怀疑被人弄错了,但从袭人的话来看,应该是没错的。此事惹得原本就多思多虑的黛玉不高兴了,她一不高兴,宝玉就不高兴了,宝钗就只能有意避嫌了。从“金玉良缘”之说开始,加上贾府几位得势人士的助攻,让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到了第三十一回,终于迎来了这个端午节。原文中,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黛玉进来,便出去了。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地一笑。
从中不难发现,在当时,纵然如贾府这般家境的大户人家在端午节也是吃粽子的。有人说,黛玉是在用粽子提醒各位,不要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大家过节。但个人认为,黛玉仍在揪着“端午节礼”说事。
在这回中,还有一些关于端午节习俗的描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据分析,这里面的“蒲”就是蒲草,“艾”就是中医用的艾草,“簪门”指插在门上,将蒲艾插在门上,蕴含着驱邪避秽的意思。“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这里应该指画有虎图案的布。在端午节这天,把虎符戴在孩子手臂上,用来避邪护身。古时,端午节是一年中的大日子,按习俗,已出嫁的妇女在这一天是需躲回娘家的。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千里迢迢来京投奔姐姐,作为娘家人的王夫人理所当然会把薛姨妈接到贾府过节。大家齐聚一桌共进午餐,饮雄黄酒、吃粽子、赏石榴花,一派富贵祥和景象。
无论是端午节,还是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功能和意义不能局限于传统方式,还需要年轻人立足当下开拓创新。只有让传统节日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年轻人热爱和愿意传承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从这点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