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的新小区,让百姓“住有宜居”
时代不会辜负勇敢向前的人。
过去这一年,全市上下把深切关怀镌刻于心,以感恩为帆,用奋斗划桨,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一个个“可能”变成了“无限可能”,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高分答卷。
过去这一年,义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断满足群众对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期盼。
而群众最为关心和期盼的,莫过于一座城市的资源与服务。如今,日益均衡的城乡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等资源,正让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
一再拉长的“优质供给清单”背后,是义乌持续深化“扩中”“提低”改革、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是义乌高水平推进“好学义乌”“义有善育”“颐养义乌”“安居义乌”,瞄准群众所忧、所急、所盼,让优质服务共享到每一个角落,让美好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从“让孩子不生病”到“关注全面健康”
小有所育,大有希望。
在北苑街道“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2楼的儿童保健门诊室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带着30个月大的孩子,进行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的练习。一旁的医务人员通过现场引导、问询,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评估孩子的发育是否符合月龄。
这是我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场景。当前,市卫健部门以14个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阵地,建立14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完善0~3岁婴幼儿脑发育等6大类11项19次服务的筛查指标,加强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监测评估。
一年来,我市以入选“国家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试点”“浙江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浙江省创新婴育照护服务体系共富试点”等十多个国家和省级项目试点为契机,加快打造“义有善育”金名片,从努力“让孩子不生病”升级为“关注全面健康”,以“儿童友好”托举美好未来。
“蓝色的球,圆圆的,叮铃铃,伸出小手抓抓抓……”走进稠城街道词林社区普惠托育园,一群18到32个月的宝宝在保育员的引导下,正在兴奋地玩抓球游戏。“这里离家近、环境好,老师又很专业,经常会向家长普及科学养育知识。”家住曲苑的朱先生表示,把孩子放在这里托育,非常放心。
眼下,我市在各村社建设了110个儿童早期发展活动驿站,以及239家托育机构。其中,驿站定期向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免费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开展亲子游戏、育儿分享及健康宣讲等养育照护小组活动。此外,3岁以下婴幼儿还可以来到相关托育机构,享受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
除了线下养育照护活动,卫健部门还打造并上线了“善育宝”智慧婴育服务平台,构建“妇幼健康列车”“儿童成长曲线”“儿童健康报告”三大场景,让科学育儿指导触手可及。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全市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以来,我市共建成中小学、幼儿园41所,新增学位2.5万个,落实随迁子女新生入学超1.7万人。
眼下,“让孩子睡个好觉”已成为教育减负的重要指标。那么,义乌的孩子们午觉睡得如何?
在绣湖小学绣川校区四年级某教室,当老师结束睡前阅读指导后,孩子们熟练地拉出搁脚板、调节座椅靠背,不到一分钟,课桌椅就摇身变为一张“小床”;在福田第二小学,每个班级都配有一个包括体育馆、多媒体教室、音体美教室在内的资源教室供学生午休……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实现公办小学阶段午休躺睡全覆盖,覆盖学生达16.5万人。
为强化教育队伍建设,去年9月份以来,通过到知名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我市成功签约204名应届优秀毕业生,其中研究生学历126名,为历年之最。一年来,入选教育部名师名校长、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浙派名师名校长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8人,获评省教学名师1人、省正高级教师7人。
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我市优质资源也有新扩充。一年来,义乌新获评13所省现代化学校,增量和总量居全省前列;义乌成功入选省首批深化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成立全省首家“校警联合工作室”,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从“基本养老”到“幸福享老”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9.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1.7%,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2.9万人,占全市老年人的14.6%。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积极构建“家门口”多元化、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自主择养”,加快推进从“基本养老”走向“幸福享老”的服务转变。
在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之关心关爱老年群体中,提到了“完成10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
一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居家服务,通过村居自建老年食堂、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送餐、中央食堂配送餐等形式,形成多元化助餐模式,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率为100%。同时,为全市低保、低边、高龄居家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4到8个工时的上门居家养老服务;聚焦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支持家政服务、养老、康复、医疗等社会机构开展多元化上门服务。
如今,我市不少社区“老年食堂”逐渐做出了特色。比如,作为全市首家国企市场化运营的老年智慧食堂,稠城街道词林社区的“幸福食堂”内,不仅其用餐人员不局限于老年人,还聘请了大酒店的专业厨师掌勺;北苑街道望道社区将“送餐上门”举措作为标配服务,由外卖小哥取完餐,为辖区90岁以上、不方便出行的老人送餐。
义乌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养老机构通过开办医院(护理院)、内设医务室、就近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等多种形式,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与此同时,着力打造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与属地卫生院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在转诊、健康指导等方面开展联动,14个镇街康养联合体实现全覆盖。
此外,我市迭代升级“怡养义乌”智慧养老平台,建成了怡乐新村、稠江养老中心等一批智慧型养老机构,通过人脸识别采集老人就餐数据,实现了老年人就餐智能化管理。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加大了养老业务系统或功能模块的开发。比如,老年大学建立的报名、选课业务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乐器、书画等课程安排。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不仅要“有住的”,还要“住得好”。
圆月当空,在小区一楼的草地上,既有专业乐队暖场献唱,又开设了包含猜灯谜、投壶在内的古风市集。应景的音乐、古朴的饰品、美味的小吃,吸引着不少居民闻讯而来,一起乐享这个热闹的中秋派对。这是9月13日晚发生在卿悦府东区的一幕,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氛围感十足。
卿悦府东区是义乌城市有机更新首个回迁房小区,随着党支部、业委会的相继成立,小区积极打造“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三方协同治理制度,构建小区微治理共同体。
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老破小”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小区,但物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为促进物业小区管理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建设部门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方协同共治机制,包括卿悦府东区在内的一批小区率先探索“三方协同”提升小区治理效能的路径。
今年4月2日,义乌出台十条楼市“新政”稳市场促发展。此次的楼市新政中,除续推人才购房补助、集聚权益置换“房票”、城市有机更新“房票”,还首次提出对在义乌首次置业的购房群体、多孩购房家庭进行补贴,可以说更接地气,也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一年来,我市结合辖区实际,大力推动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新增住房保障受益人口5.5万,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7.73%;公租房保障4247户家庭,其中租赁补贴2614户;完成保租房建设筹集28个项目1.46万套任务,棚改安置房交付5个项目3500余套房源。另外,既有住宅小区专业物业覆盖占比从45%提升至86%。
当五彩斑斓取代破旧不堪,随着城市高度不断攀升的还有这个城市的颜值,以及老百姓的幸福感……在变的是城市,不变的是为之努力奋斗的人们。
华章日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