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农民画创作者的部分作品。
陈震的农民画小展厅。
“忙来扛锄头,闲来拿笔头”
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这段时间天气晴好,不少人选择周末带着老人、孩子去车程一两个小时的周边城市走走转转。“逛了水亭门,吃了‘三头一掌’,看了余东农民画,意犹未尽,下次还来!”有微友发的朋友圈满满“九宫格”,有图有现场。
“这个村子也太漂亮了吧,有山有水、有农有画,求定位”“农民画我们义乌也有啊,前些年也很兴过”……在收获一大片点赞的同时,底下更是评论不断。其中,关于义乌农民画的叙述,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走访、比对分析等方式,记者梳理出了一条义乌农民画发展的历史人文脉络,并引发了相关思考。
历史渊源:农民画也称现代民间绘画
何为农民画?
顾名思义,农民画起源于农村,主要由农民创作,记述农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反映农民的生活情况,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世纪50年代,原江苏邳县、河北束鹿县、陕西户县兴起了农民“诗画满墙”活动,并很快风靡全国各个乡镇,掀起一股热潮。当时,这些从未拿过画笔的农民,白天扛锄头、晚上忙笔头,创作出的图画构思质朴、色彩艳丽、线条简单,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农民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金山、陕西户县等地农民画创作融入现代气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此时,中国农民画开始被称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时至今日,很多人还是习惯称其为“农民画”,三个字的背后是儿时的乡愁记忆,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可圈可点。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一度引起世界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时至今日,农民画创作已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一种绘画艺术力量。跟其他艺术一样,农民画已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创作群体、表现手段、绘画风格,其作品也成为普通大众一看就懂、心领神会的绘画艺术。
正如业界一位知名人士所表述的:在百花争妍的我国画坛,有一种绘画似朴实无华的山花,它不以娇艳媚宠,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它不靠怪诞哗众,而以兴趣盎然的率真质朴、雄强粗犷的活力气质感人;它以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艺术特色创造出新颖优美的绘画形式,令专业美术家们折服,它就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农民画。
坐标义乌:来自田间地头的“艺术独白”
廖沫沙曾为进京展出的义乌农民画题词:“泥土芬芳”;贺敬之为“义乌农民画社”题写社名;古元称义乌农民画“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艾青提出要“向民间画家学习”……虽然现在未能像嘉兴秀洲、衢州余东一样备受瞩目,但义乌的农民画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
关于义乌农民画的历史由来,根据《义乌文化丛书·乌伤遗韵》中的表述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市场的兴起,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对自娱自乐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舞文弄墨成为很多人抒发心声的方式。义乌农民画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画种,是一种来自田间地头的“艺术独白”。它以长期流传于农村的实用民间绘画为基础,作者通过画笔,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画面、鲜艳的色彩记录新生活,逐渐走出了义乌农民画自己的艺术道路。
对义乌农民画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其发展的欣欣向荣期。1984年,15位义乌农民画画家自发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艺术团体——义乌农民画社,而这15个社员也成了义乌农民画初生发展的主体力量;1986年,35位义乌农民画画家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展出了91幅作品,有关专家认为这批画作融汇了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木泥塑、蓝印花布、剪纸、漆画、墙画、编织、陶瓷等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技巧;1987年,义乌农民画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作巡回展出,开始蜚声海外,并逐渐开始和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的农民画一起,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体系中崭露头角;1988年,义乌市被当时的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到了20世纪90年代,“红楼梦人物”系列、“包公的故事”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农民画作品,相继登上国内外的农民画展览平台。之后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义乌农民画也迎来了发展瓶颈期,创作氛围也不复往昔。
进入21世纪后的这二十多年,义乌农民画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着,波澜不惊。这期间,义乌农民画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困惑:面临不少挑战
从兴起到现在,农民画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创作人,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令人着迷的感人故事。
义乌也一样。楼兆辉、杨佐人、陈震、叶洪桐……在义乌农民画历史上,这些名字并不陌生,前三位分别是义乌农民画社的前三任社长。由于联系方式不详、当事人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记者只辗转联系上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陈震老师和义乌农民画非遗传承人王河老师。
从小酷爱美术的陈震,中学毕业后随父养蜂,1984年在汪苗老师指导下,开始创作农民画。可以说,养蜂的那段经历让他更加谙熟义乌的乡村习俗。在他眼里,义乌乡间的各种民俗技艺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情景,就像一幅幅饱含江南风韵的图画,任凭自己发挥想象挥洒笔墨。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做红烛》《田间》《挖藕》《喜迎春》等一幅幅佳作。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而且人物形象生动、形式感强,给观者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宾王路,陈震专门开辟了一方天地用作农民画展厅。乡风乡情、时代发展、画本故事……目光所及的一幅幅农民画,犹如呈现了一幕幕怀旧的乡土电影,时代感的风土人情扑面而来,每一个画面都浸透着画家对家乡的热切记忆以及温柔眷恋。田野的泥土清香、庄稼人的丰收喜悦……没有复杂的色调,没有考究的笔法,没有过多的渲染,画家用简约而灵动的画笔,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乡村生活画卷,瞬间抓住观者的思绪。
于其他义乌农民画前辈而言,“70后”王河算是年轻人了,他称自己是农民画的创作者、爱好者。二十五六岁时,他无意中接触到义乌农民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师从叶洪桐,凭借良好的美术功底和勤奋的学习,很快有了自己的作品,并成为义乌农民画的非遗传承人。
从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发展至今,义乌农民画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农民画创作人才的流失,很多画家离开自己的创作领域,转而下海经商或另寻出路;社会上的认识有偏差,对农民画了解的人不多;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出现断层,目前仅有少数几所小学在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更多的家长热衷送孩子学国画、书法。
“现在以画国画为主,农民画市场有限,毕竟我们也要生活。”这是一位农民画创作者的心声。
他山之石: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这些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艺术创作与乡土文化有效结合,赋予农民画更多的内涵和载体。如今,全国已涌现出不少比较有知名度的画乡、画村,成为代表一方的文化标签,远的有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省内的有舟山的东极岛、衢州的余东村。
以衢州的余东村为例。除了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进村”成立工作室外,农民画画家还踊跃参加“走出去”的创作、交流、培训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绘画热情,越画越好,作品越走越远。在此基础上,余东村还拓展余东农民画的衍生效应,以余东农民画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相继走进市场。
如今,800多人的村子中从事农民画创作的村民就有300多人,余东农民画也实现了从单纯卖画到卖版权、卖文创的转型提升,还带动了研学游、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里有中国乡村美术馆、农民画研学基地、农耕馆、咖啡馆、画廊、农家乐,还有装饰画、丝巾、雨伞等数十种衍生产品,每到节假日,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得益于农民画的赋能,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腰包更鼓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人说,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确立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属性。在打通传统文化血脉的过程中,乡村进行文化的自我重新确认和构建,实现了升级和蜕变。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是文化价值最好的体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与时代接轨,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农民画可以像其他画种一样,关键是要走向市场进行自救,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来创新,创作出现代人喜爱的作品,这样才能延续生命。
希望义乌农民画在传承和发展中,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描绘出家门口的蓬勃诗意。
(部分照片由衢州市沟溪乡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