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水润商城惠民生 义乌以“三新三链”打造优质供水新标杆

发布时间: 2025-10-17 09:24:0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健贤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近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2025年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名单,义乌水务建设集团自来水公司的“应用边缘智算系统推动自来水厂提质增效”案例榜上有名。目前,我市已有江东、苏溪、上溪、义南4座自来水厂应用该系统,完成了从“经验制水”到“数据制水”的跨越,在水质提升与降本增效上实现双赢。

  这些看得见、算得出的实效,源于我市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将创新资源精准锚定供水品质提升、污水处理增效和管网运维降本三大关键领域,全力构建贯穿“新技术研发+新工艺改良+新工具应用”以及校企合作链、人才成长链、成果转化链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今年以来,创新动能澎湃,成效显著:水务集团专利申报量达30项,实现同比翻倍增长;已获专利授权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共111项,在全市国企中遥遥领先。

  智水之变:

  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

  在江东自来水厂中控室,大屏幕上跳动着5组关键数据:流速、浊度、pH值……智能配泵系统正动态调整机组运行。“过去夜班要人工巡查4次,现在系统自主调控,智慧平台利用电子眼巡视厂区内的情况。”工作人员杨民指着屏幕介绍,这套让水厂“学会思考”的智算系统,集成精确加氯、智能排泥等5大工艺模型,已获2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

  数字化转型正重塑全市供水网络。2022年以来,我市对江东、城北等4座主力水厂同步智慧化升级,千吨水电耗降低5%,净水药剂节省约15%,年节约成本近百万元。更深刻的变革在数据中流淌:5个水务模型登陆浙江省数据交易平台;4项数据产品获得知识产权登记,资产入表1320万元——水流正转化为“数据流”,释放出全新价值。

  创新之源:

  党建“红链”串起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水处理公司赤岸运营部一组水处理独立单元,浙工大李军教授团队与水务党员突击队正在观测一组污泥样本。致密性污泥技术让雨天污水处理能力提升20%,党建共建让产学研通道更畅通……水务集团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且成效明显。

  我市通过与高校共建“党建+业务”双赋能平台,破解产业痛点。“校企合作不是签个协议就完事,而是真刀真枪解难题。”水务集团负责人表示,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授共同指导研究生攻关课题。与浙工大合作的再生水项目突破双膜工艺瓶颈,每年节约成本约40万元;西安交大博士创新站研发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与中国计量大学饶宾期教授团队研发的污泥在线含水率检测装置,提升了脱水机房自动化水平;与浙江大学智慧绿洲共同研究MABR膜技术,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实现节能降耗……截至目前,完成课题研究205项,创新项目研发122项。

  匠星之光:

  工作室里开出专利之花

  创新之基在于人。在城北自来水厂维修车间,徐朋强正在进行在线仪表传感器调试。这位“90后”浙江工匠告诉记者:“以前等进口配件要6至8周时间,现在7天搞定,费用省下近六成。”去年12月,由徐朋强领衔的“义乌市徐朋强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水务集团技能创新的孵化器,团队中高级技师占比超4成,并获得12项国家级专利。

  在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一种用于解决管道堵塞的装置”的专利证书,这项发明终结了江东自来水厂工人钻地沟、锯管道的历史。工作人员说:“以前因为这个问题,每年至少要疏通一次,两个人要花两天时间才能疏通管道。用上这个装置后,多年来管道再未堵塞过。”

  一件件专利的背后是水务集团为蓝领工匠搭建的创新舞台。近年来,水务集团依托“小厂大匠”平台,季度技能比拼催生基层创新火花;联合高校建立实训基地,累计培育“浙江省劳模”“浙江建设工匠”“浙江金蓝领”等高层次技术人才20名,新增中高级职称117人。在最近一期案例研讨会上,青年技工蓝凌彤展示的一种管道间隙扩张器获国家专利授权:“师傅教我们,创新就在日常操作的痛点里。”

  转化之链:

  绿色动能激活新质生产力

  地面是绿茵场,地下是治污厂——这样的场景就出现在双江湖净水厂。作为浙中地区绿色新地标,厂区顶部的光伏阵列源源不断转化清洁电力,水源热泵提取污水能量供冷供热,碳减排率高达28.5%。今年8月,凭借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突出表现,双江湖净水厂成功入选国家级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改建名单。

  标杆之路的背后,是水务集团绿色版图的持续扩张——16个厂区光伏电站如繁星点亮,总装机容量约15000KWP;后宅、大陈及双江湖储能系统年减碳2067吨,节省电费212万元。

  节能降耗的实践已深入水处理核心。佛堂污水处理厂引入AI精确曝气模型,能耗直降12%;磁悬浮鼓风机年省标煤166吨。“硫自养”脱氮技术在佛堂厂应用,一年节省360吨碳源。与此同时,一张覆盖佛堂工业区的分质供水网加速编织,“优水优用、低水低用”的水资源智慧调配体系正在形成。

  绿色动能正突破水厂围墙,汇入城市低碳发展的血脉。我市积极推动污水处理减碳项目纳入碳普惠体系,探索“环保—收益”转化路径。双江湖净水厂VCS碳减排项目预计首次签发量达3万吨……每一度清洁电力、每一滴再生水,都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百姓的生活环境加分,汇聚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记者手记>>>

  翻开水务集团创新台账,两组数据耐人寻味:研发投入翻倍,生产成本却持续下降,其背后是“三新三链”的创新逻辑。当党建“红链”牵引着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工匠精神浇灌技术革新,一泓创新活水正成为义乌高质量发展、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实保障。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