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的乡贤文化与义乌精神

发布时间: 2019-10-18 09:29:1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王一胜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义乌精神由世世代代义乌人民在生产生活之中凝练而成,它源于义乌优秀传统文化,也深深根植于义乌乡风民俗之中。乡贤是传统乡土社会人民的表率,乡贤文化深刻地塑造着义乌的民风习俗,“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也是义乌乡贤文化核心内容的体现。

  惟勤与“勤耕好学”

  义乌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民风以勤劳为先,新年风俗在大年初一早上以青菜、豆腐、米粉烧羹,并吃粽子,“羹粽”谐音“耕种”。义乌乡贤历来重视耕读传家,勤耕积累家业,培育弟子读书明理,报效国家与社会。

  宗泽少年父母双亡,长兄宗汝贤勤耕持家,资助宗泽游学于四方,最终使宗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宗泽在《宗汝贤墓志铭》中沉痛地缅怀兄长时说,“某自幼历艰辛,某既忝一命,惟兄服勤力穑,肯播肯获,以克幹裕厥家。”“某失怙恃,系兄是赖。”

  宗泽在《叶处士墓志铭》中还记述了乡贤叶桐勤劳治家,而又好学不倦的事迹。叶桐是义乌后宅里人,“治家先勤劳,不妄取诸人,而生日裕”。叶桐认为金银固然可积,“岂若诗书之积久”。因此修葺园亭,开设私塾,延请四方名儒讲学,他自己也与弟弟叶诜一同亲自教学。宗泽也曾在叶氏家塾受学,并以叶诜为老师,“余尝受知于公之季氏,熟公言行”。

  田心村的培德堂因林则徐手书“培德堂”匾额而闻名于世,但是培德堂大厅中还悬挂着“惟勤”匾额,其意义并不亚于“培德堂”。“惟勤”匾额为环溪王氏族人、清道光十三年(1811)进士、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的王芳所题。王芳在匾额中还作了题跋,说明题写“惟勤”是遵从培德堂主人王恒玺祖父王应瞻之遗训,题跋还深刻地阐释了勤劳与善良之间的关系,提出道德的养成,必须以勤劳为基础。因此王芳的“惟勤”恰与林则徐的“培德”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在题跋中,王芳首先引用《尚书·周书·周官》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语,其意是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它是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舜五公以“惟勤”警示子孙勤俭持家,以免好逸恶劳而万事堕败。而王芳更进一步分析勤劳能产生善良之心,日积月累,事业不断广益而实现崇高之功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其基础在于勤劳治业,勤奋好学。

  王芳家族保持着勤劳好学的家风,其高祖王毓秀原是田心人,后移居八岭坑松溪,建“礼基堂”别墅,自号“惺惺斋”。王毓秀自幼勤奋好学,博涉经史,著有《惺惺斋文稿》《圣学传书》《四书礼基堂合纂》等著作,而且还精通医学,尤擅长于眼科。平时急公好义,出资建松溪义渡,在渡口建房三间,供船夫居住,还置地九亩多,为船夫平时日用之资,以免船夫向过往行人索要费用。另还有常田,以田租作为维修渡船等费用。王芳为此写有《松溪义渡记》,认为因为祖先的勤勉,而有义渡善举,而后人尤须勤勉维护,才能使祖先“倦倦济人之意,与是水而俱长也夫。”义乌乡贤的勤耕好学精神也与义乌江水一样滔滔不息。

  刚毅与“刚正勇为”

  古越先民以勇敢著称,而至南朝以来,义乌人文渐渐兴盛,勇敢之外趋于刚毅。宋代以来理学兴起,在理学的影响下,义乌乡贤的刚毅品格愈发凸显。

  徐侨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重要弟子,被朱熹称为“明白刚直士”,并把他的书房命名为“毅斋”。徐侨在年轻时即中进士,为官清廉,敢于针砭时弊。中年时以直言触犯丞相史弥远而辞官归里。曾在赤岸创办“东岩书舍”,朱元龙、康植、王世杰、叶由庚、朱中、龚应之、石一鳌等人皆其门人,王龙泽、黄溍、王袆、金涓则是他的再传弟子,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徐侨被时人誉为“学洞圣原,行表乡曲”,在后代被尊为“儒者宗师”。

  徐侨不管是任官时期,还是居家期间,坚守安贫乐道的操守,人所难及。宋朝有“祠禄”制度,大臣罢职后,可以主管或提举道教宫、观名义,无职事而享俸禄。徐侨罢职期间,丞相乔行简等多次为徐侨奏请祠禄封赏,理宗先后封徐侨为华州云台观主管与建康府崇禧观主管,徐侨皆推辞。据《宋史》记载,徐侨晚年被宋理宗重新起用,召见徐侨之时“顾见其衣履垢敝”。因此愀然谓曰:“卿可谓清贫。”侨对曰:“臣不贫,陛下迺贫耳。”帝曰:“朕何为贫?”侨曰:“陛下国本未建,疆宇日蹙;权幸用事,将帅非材;旱蝗相仍,盗贼并起;经用无艺,帑藏空虚;民困于横敛,军怨于掊克;群臣养交而天子孤立,国势阽危而陛下不悟;臣不贫,陛下迺贫耳。”徐侨去世后谥号文清公,其学与行表里如一,为人刚直,为学讲求正心。王祎在《义乌宋先达小传·徐侨》中说:“其在人君前,论学则曰在正心,论治则曰在知人,其教学者以命、性、心、中、诚、仁为穷理之要,九思、九容为主敬之本。”因此徐侨的操守如一,在于心正而刚毅,刚毅则毫无畏惧,勇于任事。

  宋濂在《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中记述元代名医朱震亨早年“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意。为声律之赋,刻烛而成,长老咸器之。”但是朱震亨却放弃学习,“已而弃去,尚侠气,不肯屈人下。”至三十六岁拜理学家许谦为师,许谦为朱震亨“开明天命人心之祕,内圣外王之微”,最终由任侠转而养成刚毅的品格。“先生少负任侠之气,不少挠屈;及闻道德性命之说,遽变之而为刚毅。”

  刚毅的品质不仅流行于学者士大夫之中,在义乌军人身上也表现得非常突出。戚家军又称义乌兵,由明代杰出军事家戚继光招募义乌兵训练而成。戚家军以纪律严明与勇敢善战而著称于世,在抗击倭寇、援朝抗日与戍守长城中,百战百胜。戚家军的勇敢善战与纪律严明是密不可分的,而两者都需要刚毅的精神品格。戚继光到义乌来招兵,不仅是因为义乌人不怕牺牲,更由于义乌人严于律己的刚毅品格。他在《祭王参将》一文中,借痛吊王如龙而歌颂义乌兵的卓越功勋与优秀品质。戚继光深情地回顾了他到义乌招兵,训练义乌兵的前前后后,如数家珍地叙述义乌兵在历次战争中勇敢的表现,并对阵亡或因病去世的义乌兵旧部,伤痛不已。“余恨不得以身代,而共事诸贤,后先相继沦落,如晨星秋草。”戚继光也热情地赞颂他们为国建功与严明的军纪。“尔辈有功于国大矣!”“而尔辈畏守军禁,身经五十余战,曾未妄杀一人、私匿一齿。”义乌兵严于律己的道德操守,是当时其他明朝军队所不能企及的,它由刚毅的义乌文化砥砺而成,由此而形成的刚正勇为精神在当代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忠诚与“诚信包容”

  义乌历史上不乏忠贞之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国捐躯也在所不辞。宗忠简公宗泽抗金,王文忠公王袆殉节云南,龚忠愍公龚泰捐身于靖难,号称“义乌三忠”。义乌乡贤于国忠诚,而与人则真心相知,重守信用而宽容待人。

  宗泽在《陈八评事墓志铭》中说他的父亲为人诚信,与陈裕结为至交。“某先父,行己谨而信,不泛交游,与公相厚善,情好即笃,遂结为姻家。”宗泽父亲之所以与陈裕成为好朋友,乃至陈裕把女儿嫁给宗泽而结为亲家,是因为陈裕也是诚信宽厚的君子。“公讳裕,字宽夫。天资庄重,不妄嬉笑,不轻然诺,孝于亲。”陈裕不仅守信用,还善于救济急难之人,对亲戚邻里仆人乃至樵夫牧子,都能推诚布公,和睦相处。“其与邻里,不问长少,必委蛇致恭,毋敢慢;有以为急难告者,随分周济;见樵牧子,亦推诚遇之;使仆妾未尚形之色,聚族数百指,闺门雍肃,中外姻戚,咸以长者称。”

  明人郑济在《翰林待制华川王公行状》中形容王袆:“公平生慷慨,长身山立,屹然有奇气,人初见之,若不敢即,及夫一言之入,则情谊蔼然,恨相知之晩。”王袆对人真诚,与朋友相知而至于恨晚,一如其忠诚于国家。

  万历《义乌县志》说义乌人“真情款洽,重然诺,不欺过之远矣”。如此良好的民风与宗泽、王袆等乡贤的真诚品格的熏陶密不可分。由于义乌民风重守信用,因此在乡贤的带领下,能够齐心合力干成大事。“故兴大役,动大众,一呼而集,不费公帑,克捐私藏,无俟发征期会也。”宋濂《蜀墅塘记》载义乌县城南四十里有蜀墅塘,塘周围三千六百步,东西北三面都是山,南面是堤坝,能灌溉六千多亩土地。元至正四年(1344)夏天,洪水冲毁堤坝,良田失收。朱震亨为了救农,一面报告于官府,一面带头捐资,主持陂塘的修建。“震亨遂尽召有田之民,履其亩而使之输其力,荐货有差,复出役夫之功一千为众倡。众悦趋之,一听震亨之经画。”这次修筑工程共费钱四千缗,劳力一万工,从元至正五年秋八月开始,花了三个月完成。众人之所以心悦诚服地听从朱震亨的指挥,是因为他真心诚意为农民利益着想。父老朱仁杰等对宋濂说:“震亨之兴是役也,初无一弓之田以徼塘利,其夙夜尽瘁而不舍者,果何为哉?凡欲利吾农也。”嘉庆《义乌县志》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东江桥毁于大火,五十四年知县张若霈发起重建,他在《重建东江桥记》中特别提到夏五月之时,积雨连绵,山溪暴涨,从义乌江下游运输木材,逆流而上,非常艰辛。但是主持工程修建的督事者,“不辞况瘁,扁舟上下,而居近之民咸裹粮泗水,必令速达于岸而后止焉。余闻而忧之,方亟止之,而民奋迅以从不少懈也。呜呼!此以见民风之醇厚,亦兹桥之会当兴也!”

  明末以来,义乌外出经商者不断增多,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说“乌人世经商他处,远至京师著籍,不啻千家,他乡故知视同骨肉。”由于义乌商人诚信待人,广交天下朋友,因此义乌商人群体越来越大,交易网络也越来越广,现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正是义乌人发扬诚信包容精神的结果。

  义乌乡贤文化意蕴悠远,它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