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余依萍)一根红绳对折,左手压圈握实,右手次第缠绕,再将线尾穿进线圈拉紧……9月7日一大早,磐安县双溪乡礼府村村民陈兰菊静坐在家门口,双手编织同心结。
“多亏了小安老师,我现在一天可以编50个同心结、赚20元钱!”陈兰菊逢人就夸的驻村小老师,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学生陈玺安,一同参与驻村的还有他的同学郭鑫瑀和马飞燕。
今年暑期,在金华市妇联的牵头指导下,义乌、东阳、磐安三地妇联在磐安县双溪乡开展试点共建,由金华市巾帼云创联盟秘书长胡艺潇带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校5名师生,组成暑期实践小分队,化身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走基层送技能系列培训班的老师,走进磐安大山深处,通过一根红绳与当地村民结下不解之缘。
暑假伊始,在创业导师的带队下,陈玺安等3位小老师用最短时间学会了中国结编织的技巧,并形成适合山区妇女、老人学习的教案,通过培训班、一对一指导倾囊相授。
“12年了,我没有赚过1分钱,别人一天赚50块钱,我赚一块钱也要把它学会!”7月26日,一位脑瘫恢复患者拦住了陈玺安。她叫陈兰菊,今年54岁,12年前的脑出血让她留下手抖、眼睛看不清楚的后遗症。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之前培训中,创业导师婉拒了她的报名,但是这并没有浇灭她希望自食其力的热情,这份执着也深深打动了陈玺安。“姐姐,你们吃晚饭的时候,我来你家中教你,这是我们的秘密。”在之后的十几天时间里,陈玺安向村民借了一辆电瓶车,每天吃晚饭的间隙,他都准时出现在陈兰菊的家中,不厌其烦地教她编织中国结,直到教会为止。
梓誉村媳妇兰花姐照顾瘫痪丈夫近17年,如今她的丈夫阳哥也拿起手机,用镜头记录妻子创业路上的点滴,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达人”;茶农陈宝仙每天翻越600米高山赶来学习直播知识,凌晨3点起床编织中国结,带领身边十几位姐妹走出高山、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66天,驻村小老师的脚步遍访磐安县双溪乡、窈川乡、大盘镇、玉山镇、尚湖镇,用一根红绳串起了大山深处200多名“学生”的创业之路,其中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5岁。如今,不少“学生”已经升格为师傅,正向当地更多的男女老少传授中国结技艺。
一捆红绳、一根针、一个支架、一桶胶带……9月7日,把“宝贝”们打包进汽车后备厢,3名驻村小老师回归校园开启新学期。截至新学期开学前夕,学员们编织中国结8100多个,在直播间卖出中国结300多个,直播间销售额6000余元,共计发放来料加工费1万余元,在磐安打造了2个巾帼共富工坊。之后,这些留守妇女老人还可以通过来料加工,继续编织中国结并进行直播销售。
今年以来,金华市县两级妇联以党建为统领,把巾帼共富工坊建设纳入党建联盟工作体系,发挥联盟各成员单位优势,从项目谋划、资金扶持、人才支撑、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入手,以资源集聚项目,以项目撬动共富。寓意美好的中国结不只是手工活,更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一根红绳串联起了义乌东阳磐安的温情,在一针一线的穿引中,助力省内山区26县共同富裕的种子正在高校学子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