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自圆其说 正文

当了四十多年的屠夫 草根音乐专家毛应盛

发布时间: 2015-12-27 18:47:47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何冬圆 通讯员 朱履生

  中国义乌网12月27日讯(记者 何冬圆 通讯员 朱履生)有这样一位农民,八十年代通过创业,成为四分之三个万元户;有这样一位农民,因个子不大力气大,而成了杀猪专业户;有这样一位农民,吹拉弹唱样样会来,成为当地农民眼里的“音乐人”。他就是赤岸镇尚阳村的毛应盛,一个远近闻名的草根专家。

  种了半田玉兰树 险些成了万元户

  “干任何事情都要像模像样。”这是毛应盛做事的准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万元户是一个响当当的头衔,比现在拥有一百万的含金量还高。在那个年代,毛应盛家就是四分之三个万元户。

  毛应盛是莱山村人,过继到尚阳村的舅舅家,舅舅毛张松就成为他的父亲。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毛张松买下了金华方向的一批广玉兰树苗,顶着一些村民的嘲笑,父子俩忙里忙外地种上了半亩田,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广玉兰长势十分喜人。不久,尚阳公社林场准备向毛张松协商购买一批广玉兰树,以3500元的价格口头成交。毛应盛认为价格偏低,但父亲已经答应人家。后来,公社林场在诸暨买好了广玉兰树,此事也就作罢。

  幸运的是,半年之后,金华人最终以7500元的价格将这批广玉兰树买了回去。毛应盛一家顺理成章地成了四分之三个万元户,在尚阳一带负有盛名,日子比人家好过了不少。

  一做就是半辈子 也是杀猪专业户

  毛应盛的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杀猪专业户,也是县食品公司驻尚阳的代销员,100元的销售额可获1.1元的提成。在食品匮乏的年代,他简直就是社员心中的活菩萨,属响当当的明星级别人物。

  17岁开始毛应盛就跟在父亲身后学习杀猪卖肉的技巧,年轻的他有用不完的力气,每天走十几里路到农户家里杀猪。在年关将近的时候,他曾经在青坑村、官余村一带,一晚上杀了17头猪,以一头猪工资0.5元计算,他一下子就赚了8.5元钱,相当于在生产队里干17天的活,乐得他合不拢嘴。

  改革开放之后,杀猪卖肉的人多了起来。毛应盛也就从纯粹的杀猪赚取工钱,改为自己收购生猪、宰杀、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毛应盛夫妻俩有独特的生猪宰杀技巧,同时毛应盛也对宰杀模式进行了改革:将宽的四尺凳四只脚截短,将猪赶到凳子的左前方,只要将猪往后面一扳,猪就翻倒在凳面上,妻子在后面紧紧抓住后腿,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事情就解决了。杀猪卖肉的营生,毛应盛到了60岁才彻底结束。

  自学曲谱兴趣浓 还是音乐专业户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出生于1949年的毛应盛,如今已是67岁的老人。父亲虽是屠夫,但他多才多艺,还是村里戏班的花旦。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毛应盛对笛子、二胡等乐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时候田里干活回家吃午饭,脚上的泥还没洗净,就抽空学习乐器,吱吱呀呀的音乐声也引来了邻居的吐槽。

  工尺谱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以难学著称,行内有一句话,说“工尺好读粪好吃”,足见工尺谱之难。不服输的毛应盛笨鸟先飞,自己摸索自己练习,父亲听到毛应盛演绎错了就马上指出来。熟悉工尺谱之后他又学习简谱,但12345说着顺口,各个分开,就大眼瞪小眼搞不清楚。

  当时,恰逢莱山村一个戏班欠一个拉二胡的人,他的家人就介绍他进去边干边学。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自学成才的毛应盛从16岁开始到现在的67岁,每天都勤学苦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已经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毛应盛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还结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喜欢音乐的朋友,日子过十分充实。“这么多年下来,喜欢音乐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身体非常好。我现在可以与年轻人比一比,什么三高啊、肺病啊统统没有,连感冒都很少得过,就是得了感冒也很快就好。这么大的年纪了,医院的大门我都没有进去过几次。”毛应盛乐呵呵地说。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丁傲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