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后宅新闻>文化礼堂 正文

后余村文化礼堂:百年滩簧余音袅袅 文化名村古风悠悠

发布时间: 2016-07-07 10:13:4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记者 樊婷婷 见习记者 张静恬

文化廊

文化礼堂内景

礼堂前的文化舞台

陈列在文化礼堂内的部分滩簧道具

  中国义乌网7月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樊婷婷 见习记者 张静恬)后宅街道境内有座风景秀丽的黄蘗山,山上的西崮寺静静挺立在那里,仿佛穿越历史,诉说着经年往事。而西崮寺所在的黄蘗山西北角,则有一个独具韵味的文化名村———后余村。

  之所以把后余村称为文化名村,与该村百余年来传唱的一种曲艺———“滩簧”密不可分。百余年来,后余村的文化几乎都是围着“滩簧”曲艺在转,直至今日。

  7月5日,我们驱车来到后余村,探访那里别具一格的文化礼堂,触摸村庄的人文历史脉搏,感受文化名村的悠悠古风,聆听百年“滩簧”的袅袅余音。

  后余滩簧,百年传唱别具一格

  在后余村2016“村晚”上,除了舞蹈、歌曲、乐器演奏等传统节目外,滩簧《白蛇传选段》更是迷倒现场观众。随着后余村文化礼堂的落成,滩簧这项曾带给后余村辉煌的古老曲艺重新唤起村民的美好记忆。

  据资料记载,婺剧滩簧是苏州滩簧衍变而来的,而苏州滩簧则是昆曲衍变而成的。清乾隆年间,昆曲衰落,离昆山不远的苏州民间艺人就以坐唱方式来演唱昆曲。因演出方式改变,其声腔也起了变化,曲调由繁杂趋向简单,品位由高雅变为通俗,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滩簧调。后来,苏州滩簧在金华一带传唱开来,并成为婺剧声腔之一。金华滩簧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三大派。

  值得称道的是,后余滩簧在三大派的把控中却唱出了自己的味道,后余滩簧的念白别具一格,保留了昆腔的原有韵味,细声细语,十分好听。艺术上有了独创,后余滩簧在组织上也有固定的表演群体。早在清朝末年,后余村就有一个唱滩簧调的(坐唱)锣鼓班。随着队伍不断壮大,至民国年间,后余村民弹唱滩簧不再局限于自娱自乐,开始走村串户唱堂会,在喜庆与热闹中换得谷米杂粮。据介绍,后余滩簧锣鼓班艺人在演出时,仍然使用“工尺谱”,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的。

  到解放初期,经耳濡目染,村里爱好戏曲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老一辈人的坐堂唱堂会,开始谋划组建一个用滩簧锣鼓曲本作为戏本的剧团。该剧团先后排演了《连环计》、《白蛇传》、《僧尼会》等多台剧目。

  没有道具,就让村里的木工现描现制;没有服装,就拿老旧的长布罩衫描上图案加以改制;没有时间练习,就边干活边吟唱,舞枪耍棍挥鞭刺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结果,后余村剧团一炮打响,深受群众喜爱。剧团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兴盛时的百余人,逢重大节日,除了在村里表演,还被邀请到外地进行巡演。

  文革期间,剧团一度解散,但改革开放之初,村民又自发恢复了“后余剧团”。古老的后余滩簧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尤其在1980年前后,后余剧团发展至顶峰。

  说起后余滩簧,村支书余汉仁满是自豪:“后余滩簧不仅传承了浦江滩簧的全部优点,还融合了嵊州越剧的柔美韵律,可以说是我市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好好传承和弘扬。”

  文化礼堂,文化传承独具匠心

  “看,这些就是表演滩簧时使用的道具。”后余村文化礼堂管理员俞允泉,指着马鞭、斧子、刀剑、戏服等说。

  据介绍,这些道具全部由后余村村民自制,而且连戏台上的唱词,声乐的搭配,以及曲目的编排,也全部来自村民自己的智慧。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就收藏在后余村文化礼堂的文化物品珍藏馆内。

  后余村文化礼堂由余氏宗祠改建而成。据资料记载,余氏宗祠筹建于乾隆壬午年(1762年),过程一波三折,于乾隆丁酉年间(1777年)才全部完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如今宗祠的新利用,为村民活动和村文化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

  礼堂的外围呈四方形,走廊内张贴着后余村的村庄变迁、先贤故事、历史传说、文化遗存等村史村情介绍。从正门走进礼堂,两边对称分布着两个厢房,左边的是后余村的文化讲堂,右边的便是文化物品珍藏馆。再往里走,印有“世及第”的牌匾赫然出现在眼前,象征着后余村耕读家风的传统。

  漫步在礼堂内,翰墨飘香的书法室,书香浓郁的图书室,颇有时代印记的文化物品珍藏馆,以及后余讲堂、乒乓球室、棋牌室、陈列室……每个活动区域的背后,就是后余村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村民白天在礼堂看书、写字、下棋,晚上到文化礼堂打球、唱曲、聊天。往日的祠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新建的文化礼堂扮演起了一个“凝聚精神”的角色,已然成了新农村的精神家园———

  每年一次的“村晚”如期在礼堂前的文化大舞台开演,给村民带来了一场场高水平的视听盛宴;3月,后宅中心卫生院的“义诊”活动在这里开展,为村里行动不便或家庭困难的村民带来福利;5月,开展“文化走亲”专场文艺演出,让后余村民成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组织村里志愿队为70岁以上老人洗脚、剪发、剪指甲等,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邀请“小麻痢”朱履福曲艺宣讲团进文化礼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

  为了帮助村民照顾放学归家的孩子,今年4月开始,后余村在文化礼堂内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后余学堂,为30多个孩子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四点半学堂”的老师都是由街道和村里的志愿者组成,有大学生,更有小学退休教师。

  作为后余文化精髓的后余滩簧,村民不仅一直引以为傲,更以实际行动加以保护和传承。滩簧艺术的老物件除了被完好地保存在文化礼堂内,还被附上了详细的文字介绍,使观赏者一目了然。每年的“村晚”都会给滩簧艺人提供展示的舞台,听听古调,展望未来。今年2月,后余村还将滩簧提上申请省级非遗项目的议事日程。

  后余滩簧凝聚着后余村民的智慧,见证着后余村的文明发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后余村民的精神归属,让后余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