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20日讯(记者 沈颖洁)近日,后宅街道下金村的一位村民从垃圾清运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四盒抽纸,笑得合不拢嘴。这四盒抽纸是对该村民垃圾分类表现优秀的奖励,虽然奖品不多,但村民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自豪感。
下金村的垃圾清运工作由村民傅尚德个人承包,从去年开始,全村实行垃圾分类制度,每户人家门口都安置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分类垃圾桶。虽然制度在,但真正实行的村民却寥寥无几。很多村民为图方便,直接将拉近一股脑儿地扔进一个垃圾桶,使得垃圾分类桶成了摆设。而直接导致垃圾分类“分”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村民认为“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
为此,傅尚德自掏腰包,制定出了一个奖励制度,对于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给予物质奖励。该制度从5月底实行以来,得到了显著的效果。据环卫所巡查员称,近一个月来,下金村垃圾分类实施率达到了80%以上,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傅尚德表示,“垃圾分类奖励”对于整日忙碌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没有足够吸引力,但对农村里的大多数守家老人而言,就是另一番景象。不仅在于老人勤俭节约意识比年轻人强,还在于老人本身需要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谁家今天领奖了,谁家垃圾分类受表扬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有人得到奖励,整个村子的人立马能知道。”傅尚德说,用经济杠杆来撬动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既契合了老人的心理特点,也让他们有了走出蜗居、接触社会的理由。而当他们兴冲冲地接过垃圾分类带来的奖品时,对其他村民的环保意识无疑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这一奖励制度也得到了街道环卫所的认可,环卫所所长朱桂钦表示,对于垃圾分类的整体进程来说,“源头治理”至关重要,而奖励措施无疑是最有效的“催化剂”,下金村的这一创举值得在全街道推广。
目前,后宅街道已决定投入价值2万元的奖品,在街道60个村试行“垃圾分类奖励”制度。朱桂钦说,“垃圾分类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有了规章制度、配套设施,也需要时间让市民养成自觉习惯。在利用好奖惩工具措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宣传推广,让每一个人都明白,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换来的是长远的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