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已经成为了窥探全球的一个窗口。尽管这里的商家并不喜欢将时间“浪费”在津津乐道这些预测上,这几乎算得上中国最国际化的县级市,义乌商贸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商贸城,自成一个社会,不仅有医院、派出所、银行,甚至有专门的外币兑换处。上万家商户抱团又互为竞争对手,共同应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入耳是整齐一致的忙碌声响:撕胶带的声音,运货车启动的声音,以及讨价还价的声音。
每年,有近50万人次的境外采购客商规模。王贤君告诉记者,货币政策稍微调整一点点,对于义乌的生意人来说,就是蝴蝶效应引起的那一场海啸。
“今年汇率变化大,好多人都没得赚。”王贤君说。对于很多商家来说,货款并不是一次结清,下订单时谈好价格,等货物做出来,汇率却变了。不少商家向王贤君反映,几万元的货做完了,货款一结算,反而还要亏钱。
不仅仅是汇率影响着商家们的收益,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也会敏感地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产中。与往年相比,这两年的生意并不好做,出口量减少,影响着传统小商品外贸的格局。
王贤君告诉记者,往常,极少有连续两三天接不到单,然而这一年多来,很多商家一周才有两三单的情况却时有发生,甚至一个月只接两三个单都正常。
这种情况从去年年中就初现端倪。往常,义乌的商家们在8月就能接到圣诞节的单子,但渐渐的,海外的客户们不再按部就班地提前订货,而是等自己手里的存货卖得差不多了,才会给义乌下订单,因为怕货积在自己手里赔钱。
敏感的义乌商人嗅到了这紧张的氛围,他们也不提前生产了,有订单才做,没订单不囤货。
“我们有句话,叫做有活儿干到死,没活儿要饭吃。”王贤君说,紧急订单来得突然,有一家工艺品行业的商家,8月份突然来了一个大订单,来不及招工,只好把文员、保安都安排到生产线上,每天下班之后,就让他们去生产线加班,这才勉强完成了订单。
义乌商贸城里一家卖树脂工艺品的商家告诉记者,与两年前火爆的形势相比,今年明显冷清了很多,最直观的就是,来进货的外国客户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