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2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2月22日,记者走进集聚100多家模具企业的廿三里小微企业创业园,如今这里已形成行业间的集群发展,一改往日模具企业遍布义乌大街小巷“低小散乱”(低产出、小规模、散布状、乱排放)的形象。
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树盛介绍说,这几年,我市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园建设,鼓励企业利用多余的工业厂房等资源,建设小微企业园,在解决企业环保问题的同时提升企业产业层次。去年,在政府部门的牵头对接下,这里的闲置厂房作为模具加工集聚点,实现了土地厂房的低效用地再利用。
近年来,我市以转型升级为工作主线,不断加大对“低小散”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治标更治本,社区、园区、农村联动,堵疏结合,坚持一手抓依法关停和整治“低小散”、一手抓加快小微企业改造提升发展,不仅“退散”成效明显,在“进集”方面也可圈可点。
“退散”有度
去年,我市就开始重点对模具、印刷包装、电镀、饰品等“低小散”部分行业进行整治提升。目前已基本完成模具行业整治入园,印刷包装行业整治提升稳步推进。
随着今年初,我省下发出台《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关于以“四无”企业(作坊)为重点全面深化“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的指导意见》,我市将进一步深化工作,从严对标整治方面,以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作坊)为重点,组织全面排查,建立“一企一档”,对法律法规明确关停的、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作坊)坚决依法予以出清。
整治“低小散”,我市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外科手术”,也离不开通血化瘀的“中医手段”。日前,我市专门出台了《义乌市“出租型”工业企业整治提升指导意见》,按照“主导产业清晰、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机器设备先进、安全生产规范、五水共治达标、物业管理精细、优质企业集聚”的整治目标,提出了“出租型”工业企业整治提升指导意见。
对于此项整治行动,最核心的莫过于“出租型”企业的要素评价。“在去年对5亩以上企业进行要素评价以后,今年,我们将对全市‘出租型’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并同样开展资源要素评价,以生产、水、电、税收、产值等为标准,采用智慧管理的手段,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经济户口’的精准管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样的管理手段,可以实现行业的全局评价,加速推动“出租型”企业转型提升。
“进集”有序
整治“低小散”绝不能一味关停,既要倒逼而“破”,又要顺势而“立”。如今我市很多大中型企业,当年也起步于小微企业。要用整治为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腾出”空间,提供平台和支撑。
为此,我市积极建设标准厂房,支持通过优化块状行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作坊)以联合抱团、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标准厂房面积共计114.83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868亩,主要分布在佛堂、苏溪、上溪、义亭、稠江、北苑、廿三里、城西等镇街,入驻企业百余家,从事行业包括袜子、工艺品、印刷、箱包等。
在新建标准厂房方面,我市积极利用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产业用房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目前我市已规划建设了7处共计90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创业园,并对其进行清晰的功能定位,分别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同时,我市还鼓励低效用地企业实施二次开发,通过给予小微企业园建设企业税收、创建、评价、能源、技改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的积极性,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助推产业升级。
在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也强调,小微企业创意园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搞标准厂房建设,也绝非小微企业的搬家堆砌。它将是创业创新项目产业化的成长平台,是“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发展的集聚空间。为此,我市还将积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市级小微企业园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小微企业园入驻企业评价机制,完善园区扶持政策。
为帮扶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我市还于去年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意见》,无论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方面,还是降低融资成本、强化企业品牌意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政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为给企业减负,我市政府部门更是甘愿变身“店小二”。今年,“店小二”服务进一步升级,提出“降成本、补短板,当好‘店小二’,最多跑一次”,破除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各部门服务效率。全市上下要扑下身子加油干,主动深入企业,服务企业。我市将从发展环境、政策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当好“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