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贾祥龙:婺剧情谊深 书香传家远

发布时间: 2017-04-21 14:33:5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张静恬

贾祥龙翻看自己的作

贾祥龙作品集

家中的书柜摆满了各式书籍

  中国义乌网4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岳父教训记心房,誓为故乡争荣光。志在必得鳌头占,没有功名不还乡。”倚靠在椅子上,74岁的贾祥龙老人兴奋地背诵起自己剧作《王昭君》中的唱词,语调铿锵,思绪绵长。五六十年的编剧生涯,贾祥龙创作了30余个剧本,其中大多已搬上舞台,斩获颇多奖项,其中《傅大士传奇》更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

  16岁开始尝试写婺剧小戏,20岁辍学归家一边劳作、一边创作,听贾祥龙老人讲述自己不平坦的创作之路,总让人感觉仿佛在欣赏一台精彩的婺剧,其心中始终割舍不下的对婺剧深深的爱,助他一次次逆风起航,回归初心。

  执着守望婺剧家园

  “像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从四五岁就开始看戏了,从前走二三十里路去赶戏的是我们,现在坐着公交车跨城去听戏的还是我们。”贾祥龙乐呵呵地说,“一路从天真浪漫到蹒跚回望,一看起戏来,就什么病痛都没了。”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他说,从事婺剧剧本创作首先切忌浮躁,要沉下心来去看戏,看懂了戏,才写得出好本子。生于此地、长于此地、迷恋于此地,对于贾祥龙来说,婺剧早已成了他心底一个亘长的情结。《傅大士传奇》、《骆宾王》、《宗泽抗金》、《审不清断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戏台之上的翻飞跌扑之中,他所创作的一台台好戏在各地的戏曲舞台上不断上演着。

  “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条转眼万里回还,一张桌子拜祭世间冷暖,一个大幕掩映天上人间。”在贾祥龙的心中,婺剧就好比涓涓细流,延绵不绝,而它的延绵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字隽永的唱词上。他说,婺剧的唱词就跟绝句一样在格式上颇为考究,不仅在字数上有七、十或十一字的要求,在音乐性上对唱词的押韵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像这句七字唱词‘奴家原是巾帼女’,便是采用223的押韵形式。随着字数的改变,押韵的格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编剧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如何在舞台的方寸之地巧妙安排动作与剧情的起承转合,编剧起着统筹的作用。“一个剧本不仅要有故事,唱词、动作、串场设置都要兼顾到里面去,这样一台戏才能丰富、生动。”贾祥龙说,在创作之余,他常去戏台后观察演员进场退场的时间、方向,以便将剧情的推进渗透进舞台上的方方面面。

  谈及创作经历,“不甚平坦”是老人时常提及的一个词。从16岁在金华二中读书时尝试着写歌颂时代生产的小戏开始,到20岁辍学归家务农依旧坚持创作,经商后与婺剧剧本创作渐行渐远,到知天命之年重新拾起笔杆创作。贾祥龙感慨道:“忘不掉的东西不管怎样终归是忘不掉的!”而这一坚持,一晃就到了古稀之年。

  2008年,贾祥龙完成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用20余年的时间,收集了400余幅婺剧传统脸谱,并最终集结成册。“婺剧脸谱独具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文革’后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几乎被湮没,心中不免有种失落感,一股挖据、搜集、整理婺剧传统脸谱之情油然而生。”贾祥龙说。

  谈及最早开始收集脸谱的时间,贾祥龙说可能比1995年重新开始写本子还要早。一开始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每天收摊回家后零散地画,后来托一些从事婺剧的老朋友画,几经周折。“但他们都说只会在脸上画立体的,纸上平面的画不出,市面上有的纸质脸谱也都是京剧脸谱。”

  回忆最初的艰难时光,贾祥龙满是感慨。他说,最后没办法,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挨个找婺剧老演员,问他们不同角色的婺剧脸谱应该怎么画,然后自己边听边描绘。“走了多少路、拜访了多少老艺人早就已经记不清了。”如今婺剧脸谱已经成了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他感到很欣慰。

  书香传家朴厚继世

  贾祥龙爱写剧本也爱看书,房间内床铺对着的便是一个占据了整个墙面的落地书橱,当中塞满了各式书籍。《辞海》、《义乌名人录》、《毛批三国演义》……你随意提一种书籍类型,他都能从犄角旮旯里帮你寻出所需要的。“不仅书柜里有书,阳台上我也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来放置书籍,再加上放在老家的一大部分,应该有千余本了。”说起自己热爱的书籍,老人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你肯定想不到我爱看哪种类型的书,我爱看侦探小说,也写过侦探推理小说,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东野圭吾……这些作家的作品我都爱看。”贾祥龙说,根据一系列的线索,剥茧抽丝、解破疑案,阅读的过程实在是酣畅淋漓。“可惜现在年纪大了,看书眼睛容易花,大多只能看看杂文。”

  2009年,贾祥龙一家获得了义乌市书香家庭提名奖,他爱看书、喜藏书的精神也影响了更多的人。他说,书籍就是他为人处世的精神食粮,根本缺少不了。“就像写戏一样,脑袋中没有知识储备,戏本是写不出来的。因为戏剧是抓住历史的一个闪光灯,夸大、戏说,最基础的都要从书里获得。”

  贾祥龙说,十来岁时他便开始看古典小说,这可多亏了自己的表哥为他打开了便利之门。“表哥家里是做灯笼的,当时每个灯笼的骨架外面糊的都是纸张,为了节省成本,表哥家会专门到各地收集一些旧书,这些可成了我巨大的宝库。”他回忆道,当时便常爱往表哥家里跑,看完了这本换下一本,年岁一天天增加,历史知识也一点点积累起来,后来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贾祥龙一家,不仅他爱看书,他的四个女儿,包括外孙、外孙女都爱看书。如今,三女儿贾胜男在金华作协,四女儿贾赛男在浙江省作协,他自己也是义乌作家协会的老作家,一家出了三个作家。“可能这就是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贾祥龙说。

  “看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看书,靠自己本事去投稿。”这是贾祥龙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常跟她们提及的一句话。他说,书香传家,不是靠强迫出来的,而是靠默默熏陶。“早年我编《义乌名人丛书》时,就会跟她们说这个人物你去写写看,给个锻炼的机会自由发挥。没想到她们进步这么快,比我写得好多了。”

  “孩子,文学的道路很清贫,一旦选择它,就要为之奉献终身,不离不弃,任何一点埋怨都是对它的亵渎,你愿意保守这份至纯的感情吗?”2003年,贾祥龙的小女儿贾赛男在四川读大学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在书籍的开篇便把父亲对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语倾注在纸页之上,道出了自己对文学的一腔热爱。

  贾祥龙常对自己的四个女儿说:“做文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当应声虫,虽然起不到改变社会的作用,但违心的东西万万不能写。”这些话,变成了一家人多年的坚守。

  如今的贾祥龙早已过起了安逸的退休生活,他有两副老花眼镜,一副拿来看书,多年养成的传统不能丢;一副则拿来打电脑写剧本,与时代接轨。“以前用纸写,一个大戏本子写好起码七八十页,现在用电脑写,再多它也能存在一个文档里,的确方便。”贾祥龙笑呵呵地说。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