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六十六岁老人的摄影梦 三十年用两千多张碟片记录义乌

发布时间: 2017-05-29 14:12:1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记者 张静恬

  中国义乌网5月29日讯 (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 “一二三,茄子!”咔嚓一声,当王芳奎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阖家团圆的幸福心情被定格在相机的一张张画面中。免费为全市70岁以上老人拍摄全家福,是王芳奎最近的心头大事。从时间中截取一个瞬间凝刻成永恒,为情感来一次结绳记事,他乐在其中。

  今年66岁的王芳奎家住福田街道诚信一区,他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称呼———“摄影老王”。他常年带着摄像器材,骑着电动车满城跑的形象,在附近早已深入人心。自从买了人生的第一台“傻瓜”相机,30多年来他从未放下手中的机器,用镜头记录下了他眼中的义乌。

  东奔西走只为留下城市记忆

  “像我们这批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潮,看着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总免不了怀念从前生活的场景,就想着得做点什么来留住记忆。”王芳奎说。最初,他曾尝试用笔记录生活变迁,也曾自费出过40余万字的书籍,但都很难坚持下去。“写着写着便发现有时候一些画面,凭自己的能力很难用文字悉数表述出来。”直到他遇到了摄影,世界仿佛对他忽地打开大门。

  走进王芳奎设于家中的工作室,面积不大的储藏间塞满了各种光盘、摄影器材。架好梯子,他敏捷地爬上两级,对着满满当当的柜子,目光飞快地寻找着。村庄变迁、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民俗活动、文艺演出……他的拍摄题材十分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说,30多年来,他已刻了2000多张碟片。

  1995年,首届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产品博览会举办。当时王芳奎便寻思着要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场景,看看以后展览会会发展成什么样。为此,他花了一笔巨款,专门购置了一台数码相机。“第一届义博会没有固定的展览馆,就设在市场的通道里,人来人往的场面现在还记忆犹新。”王芳奎说。从1995年举办第一届义博会开始到去年举办的第22届,每一届义博会都少不了王芳奎跑前跑后的身影。义博会的展馆越来越宏大,他手上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历经五代,从相机升级成了摄像机,甚至配上了话筒。

  王芳奎爱拍村庄,特别是旧改前的老村。他说,如今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崭新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同时,无数镌刻着一家几代人回忆的老房也在迅速消失。“每次听到哪个村即将旧改的消息,心中便无端地萌生一种使命感,想要替他们留住老屋最后的样子!”王芳奎说。

  这些年,他用摄像机已经记录下了六七十个村庄旧改前的模样,老屋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树都是他不愿意遗漏的细节。赤岸、苏溪、福田、后宅、廿三里……扛着摄像机、穿着红色摄影马甲,这些地方,“摄影老王”都一一踏足。有些是他出去采风和拍摄时顺道拍来的,有些则是特意赶赴,风雨无阻。闲暇时他喜欢翻翻家中珍藏的一本市志书,上面详细记录着义乌各个村庄的位置、名称。“了解它们的历史、知道它们在哪,心中可以提前打个底。”这本已经有些残破的书籍成了王芳奎爱不释手的宝典,陶界岭、前傅、后傅……每当翻阅到已经拍摄过的农村,他脸上满是欣慰。

  勤学苦练只为一圆摄影梦

  摄影即生活,对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王芳奎来说,每天都是一份礼物。迎着朝阳,睁大双眼,全方位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追逐梦想,并乐此不疲。

  从当木工,到经商,再到如今的“摄影老王”,对他来说每一次的角色转换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一个“敢”字便成了他每次从零开始的精神力量。“当木工时追着老师傅跑,做生意时专门跑去温州讨教经验,爱上摄影后就常揣着一台相机,上街看到感兴趣的就拍,门道就这样慢慢摸索出来了。”王芳奎微笑着说。

  王芳奎有一本专门记录摄影知识的笔记本,因为翻得多了,久而久之,封面颜色已渐渐褪色,书边也微微泛卷泛黄。“年纪大了,记忆也不行了,它可是我的百科全书。”他说。平常学到什么新知识,掌握了什么新技能,便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随时翻阅。“像如何制作带图片的光盘,总是做了又忘,只能不停地查看步骤才能记下来。”

  “一、二、三、四……这是第一代傻瓜相机,这是第五代的摄像机。”上世纪80年代初,王芳奎用做木工积攒下来的钱,买了第一台傻瓜相机;90年代初,为了拍摄义博会,他将傻瓜相机升级为数码相机;2001年他开始摸索摄像,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台摄像机,再到如今的第五代设备。他把它们看成相伴自己几十年的老友,平日一有空闲,便拿出来清理清理、摆弄摆弄,按顺序一件件摆放整齐。他说:“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但是每次看到它们,脑中再小再远的回忆都能被翻阅出来,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蛮神奇的。”

  王芳奎对摄影事业的执著精神也感染了身边的亲人朋友。2016年义乌国际马拉松拍摄现场,他身边多了一个贴身帮手,就是他的妻子陈云芳。“我们两个人,两台摄像机,我在这边拍男选手,她在那边拍女选手,来了一次默契的合作。”王芳奎笑呵呵地说。听到此一旁的妻子忙解释道:“哪是拍摄,我又不会,他把机器放在那,我就是负责开关罢了。”眼中尽是对丈夫热爱之事的支持和理解。

  尽管年近七十,王芳奎的生活依旧非常忙碌,他说,平常在各个村之间奔走拍摄,发现不少老人对义乌举办的文艺、民俗活动信息十分缺乏。他现在便将自己得到的一手演出信息,印在社区宣传单背面,每天在发公益宣传单的同时,也让老人们有更多机会来丰富精神生活。对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一些老人而言可能就意义颇大。

  对于未来的规划,王芳奎说:“活到老,拍到老那是必须的。我现在还有一个想法,手头上的影像资料越来越多,单凭自己的能力很难分类保管,便时常思忖着将其中有价值的交给专业机构来保护,让它们长久的留存下去。”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刘羽生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