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长城脚下的义乌守望:有一种情怀叫家国 有一种精神叫担当

发布时间: 2017-07-06 08:58:1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陈金花 林晓燕 应悦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7月6日讯(商报记者 陈金花 林晓燕 应悦)在那个狼烟四起的烽火年代,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征北战20多年,“南抗倭,北抵虏”,为民解倒悬,为国御强敌,在生死存亡之际挺起了民族脊梁,诠释了义乌精神。

  在离乡背井的艰难岁月,义乌兵修墙筑台,研制火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展露了义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6月17日—24日,“长城脚下的义乌守望”新闻采风团满怀朝圣之心与自豪之情,辗转千里北上,探寻长城往事,挖掘义乌兵精神,一步步丈量祖先的智慧、勤劳和勇敢,一点点思揣比长城更漫长、更曲折的历史沉浮,意欲从义乌兵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汲取现代义乌砥砺前行的动力。

  3000多里的车程,高铁只用了10来个小时;圆返乡的梦,当年戍守长城的义乌兵等了400多年。当时间穿越空间,再次走进世人视野的,除了那群人、那些事,还有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众志成“城”,义乌兵北上“扛龙头”

  南宋大诗人陆放翁有云:“长城万里英雄事。”悠悠岁月,巍巍长城,英雄辈出,壮歌无数。这其中就有不少义乌兵的挺拔身影和动人战歌。

  449年前的一个夏日清晨,3000名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义乌兵,经长途跋涉来到蓟镇,集结完毕后便静静等待戚继光检阅。忽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将操场上列队的义乌兵淋得睁不开眼。而成心想看这群南方兵笑话的北军士兵,则在城楼上嬉笑围观。大雨整整下了一上午,雨过天晴的午后骄阳似火,而自始至终,这群南兵都一直保持直立不动的姿势,到北方的第一天就让北军知道什么是军令如山,什么是军容严整。

  随后,这3000名南兵被戚继光作为“兵样”与北兵一起编组,赶赴蓟镇边境修筑长城。在之后的数年间,这些骁勇善战的义乌兵不仅令倭寇闻风丧胆,还用血肉之躯为整个世界在建筑史上留下了一段奇迹,担起了“扛龙头”的重任。

  比如说,万里长城龙头之龙头———入海石城,矗立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处,就是以参将吴惟忠为首的义乌兵修筑的。在当时没有现代工程技术和重型机械的情况下,要在大海中修建石城,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实地勘察与施工设计人员反复磋商,这些北上戍边的义乌兵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海中施工方案,创造性地修筑了这道海中高墙壁垒。

  再比如说,九门口水上长城始建于北齐,至明代,义乌兵参与大规模修建。这是万里长城惟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因横跨九江口河并筑有九座城门而得名。义乌兵打破既往长城遇水即断的规律,用打木桩、铺石块、燕尾铁绞扣接条石等独特聪慧之法,造就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后人观光旅游的风景名胜。

  首创长城空心敌台、修建中国长城之最的司马台长城、建造别出心裁的各式敌楼……义乌兵到底修筑了多少长城,后人无法精算;义乌兵到底留下了多少杰作,后人也难以细数。但是,我们可以从义乌兵的足迹中回味曾经的沧桑,从先辈的印痕中追寻历史的辉煌,从将士的情怀中挖掘民族的精神。

  跋涉在一条条义乌兵修筑的长城上,触摸着一堵堵已被岁月侵蚀的城墙,让人不禁感慨万千:400年前,敢为人先、勤劳睿智的义乌兵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400年后,自强不息、诚信包容的义乌人开创了世界商贸史上的奇迹。

  奇迹令人振奋,其蕴含的深层意义的文化,乃我们民族的血脉所在,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从长城精神到义乌兵精神,再到义乌精神,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其背后是义乌人的敢为人先、永不言败、自强不息。

  抗虏戍边,长城脚下埋忠魂

  在今天秦皇岛市抚宁区的明长城脚下,有序分布着数百座明清时代的古墓。这些坟茔背靠巍巍长城,紧邻坚固敌楼,面向东南,似乎在守望着什么。

  坟茔的“主人”,正是400多年前北上修建长城、守卫边疆的义乌兵和他们的后代。艰苦戍边、鞠躬尽瘁,他们死后没有更多的记载,镌刻在墓碑上渴望后人记住的,不是他们的赫赫功绩,而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浙江义乌”。

  据史料记载,为了稳定军心,明朝廷对北上筑守长城的南军实行“徙民政策”,家属可以随同将士一起去守边。因此,不少义乌兵携妻带子到了北方,一家人住一座敌楼,一边驻守,一边在长城脚下开荒种地。时间久了,每一座敌楼就以楼主的姓氏命名。守楼人去世后大多葬在其守护的敌楼之下或附近。

  孙家楼、耿家楼、王家楼、陈家楼、骆家楼……蜿蜒的长城把这些敌楼串连在一起,形成一道巍峨的防线。董家口村老支书孙振喜是义乌兵后裔,他向大家介绍,根据地形功能不同,修筑的敌楼也不尽相同。有方形、扁形、圆形,有三眼、五眼、六眼,有哨楼、库房楼、铺房楼等,有的全部是砖石结构,有的是砖木混合结构。

  “义乌兵心灵手巧,许多敌楼的门窗拱框上都刻有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祥云彩带、缠枝莲等江南风格的精美图案。”孙振喜指着远方的一座敌楼说,那座“媳妇楼”,据传是义乌兵吴三虎媳妇镇守的敌楼,石券门上刻有戚继光书写的“忠义报国”四个大字。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义乌的不少大姓在长城沿线都可找到相应的敌楼,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年北上义乌兵之广而多。那么,当年被招募北上的义乌兵到底有多少人?关于这个问题,坊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戚家军南征北战先后招募义乌兵3万多人”的观点被更多人认可。据相关资料记载,仅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被征召的义乌兵就达1.2万多名,造成田地荒芜、百姓负担过重,当时的知县周士英冒险直接进京面圣:征兵之令,无岁不至,荷载之夫,无家不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趋避之。在当时人口不多的小小义乌,竟然有3万多热血男儿应征抗倭戍边,这种保家卫国的气度和壮志,是何等的动人心魄;而远离故土的义乌兵紧跟戚继光南征北战20多年,这种坚韧不拔、至忠至义的品性和精神,又是何等的震撼人心。

  在这里,不仅有上阵父子兵,还有夫妻兵、兄弟兵……都说自古忠孝两难全,然而北上抗虏戍边的义乌兵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什么是“忠孝义一体”的人文情怀。

  守望传承,后裔甘做长城“活地图”

  手拿镰刀,脚穿胶鞋,身穿“长城保护”服,6月19日,天刚蒙蒙亮,秦皇岛市城子峪村62岁的张鹤珊大爷,就带着10多名澳大利亚客人走上村后燕山山脉蜿蜒的山路。他边走边说长城故事,看到垃圾就弯腰拾起。

  “近些年来爬长城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目前为止我已接待30多个国家的客人。有时,一天要爬4次长城。”见到故乡义乌的亲人,张鹤珊黝黑的脸上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近40年来,从长城的义务保护员到政府聘用的长城保护员,这位被称为“长城活地图”的张大爷,足迹遍及城子峪长城。他几乎每天都要上山巡查,每次走十几里山路,风雨无阻,至今已走坏200多双胶鞋。

  年近花甲的义乌兵后裔许长福也是长城保护员。20多年来,他踏遍了板厂峪境内的46座长城敌楼,制止村民在长城上挖药材、翻蝎子、放牧,捡垃圾,劝阻游客不要乱涂乱画……曾与山里野兽对峙,也曾从敌楼上不慎摔下,但他无怨无悔。

  与张鹤珊、许长福等长城守护员及志愿者不同,义乌兵后裔许国华、孙振新等人以另一种方式守望着长城。

  从2000年开始,许国华就开发了板厂峪长城景区,保护景区里珍贵的历史遗迹,与技术人员一起修复坍塌的长城,找寻并挖掘明代烧砖的老砖窑,搜集义乌兵当年修筑守护长城用过的器具、生活用具等。

  董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孙振新依托长城旅游资源,带领义乌兵后裔成立了董家口长城旅游公司,走上了一条保护长城、开发长城的新路子。

  岁月漫漫,血脉流长。数百年来,这些义乌兵后裔与燕赵大地融为一体,一代代薪火相传,执着地守护着“祖屋”,在这片“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土地上,尽心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有一种情怀叫家国,有一种精神叫担当!他们是不忘乡情乡愁的义乌子孙,是传承家乡历史文化的燕赵儿女,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忠诚守望者。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