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聆听有关长城和义乌兵的那些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 2017-07-12 09:59:4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陈金花林晓燕应悦

  董家口的“兰泉”

  董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孙振新在介绍“盼夫泉”

  城子峪村头友谊松旁的石碾子

  

  董家口长城

  中国义乌网7月12日讯(商报记者 陈金花 林晓燕 应悦文)抗倭胜利后,戚继光调“南兵”修筑、戍守长城。为了稳定长城沿线军心,打破历朝历代的戍边制度,允许士兵带家属戍边,除了防御外敌,还要修缮长城,屯田垦荒自给自足,他们的后代从此在长城沿线繁衍生息。

  长城上那一个个模糊的身影,数百年后已留存在苍凉的山野间,在历史的风云中渐行渐远,而今,在长城脚下的村落中,又有哪些传说和故事可以串连起那段历史的记忆呢?

  有人说,一段段长城没有声音,但它能为历史说话;一块块砖石没有双脚,却能记载历史的脚迹;一座座敌楼没有温度,却涌动着民族的记忆和动人的传说。

  女性长城与义乌兵随军家属的关联

  “千里寻夫到塞上,恰逢逆胡动干戈。丈夫报警身殉难,新妇大义举烽火。继承夫志守戍楼,寸心拳拳报忠国。朝挽强弓暮事炊,万里边塞增春色……”

  这是《抚宁县志》中记载的一首从明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位戍守长城的兵士妻子,因思念新婚不久的丈夫,北上千里寻夫,等终于找到时恰逢敌兵来犯,丈夫为及时报讯牺牲。此后,年轻的妻子继承丈夫遗志,一直坚守在长城的敌楼上……

  熟知义乌兵历史的人都知晓,那时,家属可以随军。那么,千里迢迢赶往丈夫身边的她们,除了生儿育女外,有没有参与到修、守长城中呢?

  据了解,多年前包头某报刊登了一则以《女性化长城惊现秦皇岛》为题的新闻,此后,类似报道接二连三在媒体上出现。《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新华每日电讯》也先后称辽宁省绥中县和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村一带也发现了类似长城。

  “女性长城”是否可以作为女性曾经参与长城防守或修建的历史佐证?绝大多数的报道都认为与义乌兵随军家属有关。

  此次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在被长城专家称为“女性长城”的长城上,一块块条石均刻满了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祥云彩带等充满和平与女性色彩的花纹图案,展现出一种精致的阴柔之美。

  抚宁县发现的长城更是别具一格。孙家楼、耿家楼、王家楼是抚宁县董家口长城的前3座敌楼,耿家楼的图案最为精致:下层的券门上,正中间刻的是一盆盛开的菊花,两侧各有一只蜻蜓翩飞,周围是祥云彩带环绕,门边的石鼓上刻有生动的紫荆花图案,清晰整洁。敌楼上层虽然受到严重的侵蚀,但有些望孔上半部拱形青砖上的云纹仍依稀可辨。铺房的东西南北四角各有一个石墩,上面也饰有规则的旋转形条纹。王家楼的券门上,最抢眼的两侧横砖上的“狮子滚绣球”浮雕,两只狮子体态活泼,生动可爱。券门顶端有一种图案线条复杂,好似缠绕在一起的两枝莲花,当地村民谓之为“缠枝莲”,把它当作夫妻恩爱的象征。

  据考证,这些女性长城的确与义乌兵有关。据地方志记载,仅董家口一处关隘,就从金华府(义乌属金华府)调来火枪手3000名,为了稳定军心,修筑期间和其后较长一段时间,这些外地官兵的家属也被允许前来随军守边……“董家口长城修好后,敌楼便被分到各家各户守卫,官兵们于是携妻儿在敌楼上安了家,一座敌楼也就成了一个家庭。”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家属的到来,才使这段长城在修建时期具有了女性特征。

  大多敌楼四面露天,有战事,望敌情;无战事,望风景。当月亮爬过山顶,升到空中的时候,士兵拥着美丽的妻子望夜空———夫妻一同守边关,那是何等的浪漫,何等的壮丽,何等的了不起。

  义乌姑娘王月英北上寻夫记

  几百年来,秦皇岛一带一直流传着一首民歌:“长城年久故事多,块块砖石有传说,老人常话‘媳妇楼’,山风悲壮唱赞歌。”“媳妇楼”是长城关隘上敌楼的名字。顾名思义,“媳妇楼”与守将的媳妇们有关。其中,董家口段的“媳妇楼”,有这样一段凄美动人的传说———

  明朝万历年间,义乌姑娘王月英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往董家口寻找未婚夫吴三虎完婚。历经数月的千辛万苦,王月英终于走到了董家口长城脚下,因晕倒在地,山神公被王姑娘的壮志感动,就在她身边挖开一眼山泉。

  得救后的王月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并在兵营举行了简短的完婚仪式。当天晚上,俩人相拥在一起久久看着对方,说一会儿话,流一会儿泪。不想,半夜时分忽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更不想,敌人趁风雨之夜偷偷从北面摸上了长城。

  发现敌情后,吴三虎赶忙去取出引火之物,直奔烽火台。可由于风雨的影响,非但没有点燃烽火,反被偷袭的敌人发现,一时间脱不开身。随后赶来的王月英,借着闪电的亮光,接过丈夫手中的引火之物,回屋把衣服被褥点燃,再引燃烽柴。山下,戚家军望见熊熊烽火,立即赶来救援。

  敌军偷袭失败,王月英因烽火报警有功,戚继光下令奖赏其夫妇白银千两。谁知王月英不要奖赏,而向将军提出一个请求:允许她参军,“夜替壮士缝,昼为英雄炊,死入丈夫茔,生助雄关威”。她还决定改名王学兰,意思是要学习女英雄花木兰。戚继光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派人招来一些女兵,让她们和王学兰一起守长城,还挥毫写下“忠义报国”四个大字送给王学兰。后来,王学兰叫人将这四个字镌刻在敌楼的石门上,以此鞭策、激励自己。

  数百年来,后人就把王学兰和女兵们驻守的敌楼称作“媳妇楼”,那眼山神所赐的泉水被称为“兰泉”。“媳妇楼”的最大特点就是楼门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充分表明了守边将士对安定美好生活的憧憬。据说,除该处外,拿子峪、小河峪长城也有“媳妇楼”,保存较为完好,如今成为长城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董家口采访期间,我们在长城脚下景区入口处看到了“兰泉”,旁边的碑刻上简要地讲述了王月英的故事。在离此不远的村口,还有一口泉,旁边竖着的石碑上刻着醒目的“盼夫泉”三个大字。据村里人介绍,这是王月英和其他女兵一起挖掘的泉水,此后数年她们一直在这里取水事炊,盼着丈夫早日归家团聚。后人为了纪念这群了不起的平凡女性,就给它命名“盼夫泉”。

  一盘石碾引发的胜利

  有着“长城活地图”之称的张鹤珊,不仅是名尽职尽责的长城守护员,还是位幽默风趣的长城故事讲解员。

  据说,城子峪是明长城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关口,最初这里只有69户人家,蓟镇石门路大毛山提调衙署移驻到此后,这里便成为明代中晚期山海关以北的一处重要边关要塞,军火库、兵器修理行、监狱、草料场等一系列建制全有。其中,军粮藏在一条大山沟中,这条沟,就是碾子沟。

  有个关于碾子沟的故事,张鹤珊讲得绘声绘色———

  当年我的祖先跟随戚继光从义乌来此戍守长城,那时朝廷为了节省开支,便在边关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守军可在自己守的长城下开荒种田,三分守边,七分屯种,所收粮草,按比例充做军粮和草料,我的祖先便在张家楼下开荒种地。

  打了粮食,当然要加工后才能食用。于是,张家楼的主人便在石坎下打造了一盘石碾,用以碾米面。说来有些奇怪,这块七高八低的山坡地上长的谷子,碾出的小米却是黄灿灿十分香甜,更为奇特的是,只有用碾子沟里的石碾碾出的小米才能有那种特殊的香甜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时至今日,方圆十里八村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小米干饭豆腐脑,哪也没有城子峪的好。”

  话说,城子峪有军火库、军粮仓的消息,不知怎么被敌军首领“董狐狸”知道了。到了中秋,狡猾的他率五百骑兵从山间小道偷袭碾子沟。当守军发现敌情点燃烽火、号炮时,老狐狸的部队已进了碾子沟里,正在到处寻找军粮。山沟里人呼马叫,惊动了山头上张家楼的守军,便和闻讯赶来的骆家守军一起,站在城楼上向山下施放滚木、擂石。那些大石头顺着山坡滚下来,巨大的惯性带动着山坡上的枯枝、碎石一起,轰隆隆朝山下滚去,把敌人赶进沟里头。张家楼的张拱生等人,干脆把石碾上的碾轱辘随着大石头一块推下山去。这碾轱辘是圆形的,远看很像一门大石炮,被吓坏的“董狐狸”赶紧往外跑,不想刚跑出碾子沟,迎面又被赶来增援的守军追打,最后狼狈逃回关外……

  张鹤珊说,如今,那盘明代石碾还在原处,不过由于碾轱辘已沾满了敌人的血,老百姓忌讳,一直没用,还在沟里的柴丛中。后来,张家楼后人又盘了一盘石碾,现在已被移到城子峪村头的友谊松下,供世人参观留念。

  从王月英到“董狐狸”,传说也好,故事也罢,其真实性虽无从考证,但对后人来说,义乌兵北上的那段历史有据可查、刻骨铭心。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江东去,尽是英雄血。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未曾在青史上留名却恪守仁义的忠臣孝子,远在三千里之外的家人也不会忘记长城脚下的那些义乌兵后裔。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