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中秋,秋风起,月饼香,撩拨起无数人对中秋美食的牵挂。在义乌,袭用古法手工制作的义亭月饼,守望着古老而淳朴的义乌味道,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前行。
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日产月饼六万多只
9月25日,位于义亭镇的义亭供销社食品厂内一片忙碌的景象。数名搬运工人正忙着将一箱箱已经打包好的月饼装车,分别运往客户指定地点;几位上门取货的客商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搬运装车。“我们每年都来买的,都已经十几年了,吃来吃去还是最喜欢义亭的这个土月饼。”一位诸暨客商指了指一车的月饼,对记者说,“我们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买了,厂里的人太忙了,你看,我们这些老顾客都自己动手了。”
“忙,实在是太忙了,电话响个不停,客户多到招呼不过来。”在食品厂的仓库间,义亭供销社食品厂厂长王义民忙不迭地接待一批批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前来厂里取货的客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最忙的,60多个糕点师傅每天6点就开工了,加班加点赶制月饼。每天生产6万多只月饼,还常常供不应求。”王义民告诉记者,“不少企业订单订货量达到数千筒。除了本地客人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外地客商,大多数都是回头客,有些甚至特地不远千里开车来买。”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以及消费猎奇心理的日渐平淡,中秋佳节,更多人喜欢吃的是土月饼,品的是儿时味。为此,在原有基础上,义亭月饼开始结合新工艺,融入现代健康养生理念,推陈出新,颇受市民喜爱。
“粮糖之乡”制饼历史久远 而今搭上质量顺风车
义亭是义乌的“粮糖之乡”,物产丰富,义亭做月饼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54年,义亭供销社食品厂就成立了月饼生产作坊,是当时义亭唯一能够生产苏式月饼的单位。过去由于长期物质匮乏,制作工艺复杂的月饼是一年中难得尝到的美味。每到中秋时节,供销社就腾出三四间房子,雇佣周边的糕点师傅集中生产。由于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原料由国家统一供给,因此当时的月饼只有白糖馅一种口味。而且只能凭粮票购买,半两粮票买一个月饼,所以在当时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月饼。
“在当时那个有市无价的社会,从来只有花不出去的钱,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可是我们食品厂从来不把自己的垄断地位当作敷衍消费者的借口。”义亭供销社食品厂的老厂长吴宗汉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当时食品厂的办厂理念就是要为基层的民众服务、诚信、精益求精。”
改革开放后,在供销社食品厂的带动下,义亭不少百姓也纷纷做起了月饼生意。最多的时候,义亭的月饼生产加工点达到了近百家,那时的月饼生产点多为一户一点。随着社会发展,自产自销的月饼生产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义亭传统老月饼,乘上质量顺风车,成立了行业协会,注册了品牌商标,通过QS食品安全生产认证,保证了义亭月饼的品质,也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此同时,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对传统手工制作月饼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也促使不少义亭月饼企业不得不开启机械化模式。2010年,义亭仅一家月饼厂拥有两条月饼生产线。而现今,陆续又有十多家企业开始引进月饼生产线,使义亭月饼的机械化量产进入规模化。
“一条月饼生产线设计产量比传统的手工制作要提高30%以上。”王义民坦言,作为传统的产业之一,义亭月饼以纯手工制作闻名。尽管在口味和配方上,月饼并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在感情上,消费者显然更愿意接受手工月饼。“所以我们现在不仅引进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同时也一如既往地保留住手工月饼的制作传统。”王义民一边说,一边示意着生产车间里的各个环节。
传承不丢,创新不断 品牌才能越走越宽
寻着王义民手指的方向,不难发现,在食品厂车间内,窗明几净,身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的和面师傅运指如飞,从面粉到面团再到面剂子,忙碌而有序。一旁,同样全副武装的包馅师傅围坐在台子边,一小段一小段的面剂子在他们手中舞动,一个个义乌“土月饼”迅速成型……
面剂子被端到包馅师傅们的跟前,只见师傅们个个身手不凡,飞快地将面剂子搓圆压扁,另一只手将核桃麻沙馅捏成球状,馅皮相会,面皮兜住馅料,几番挤压旋转之后,面皮服服帖帖地裹在馅料外面。再粘上一张小纸片,往模具里一按,扁圆形的“土月饼”就成型了。
月饼成型后,接下来就是老传统———盖红章了。“在月饼上加盖红章,不仅讨喜气,也是自家的标识,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哪家企业出品的月饼。”王义民还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盖章用的是红曲红,是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的,绿色健康。”
盖好章的月饼被送入烘烤车间。“在月饼行内有句话叫做:三分饼,七分炉。意思是说一个月饼好吃与否,三分是靠和面、擀面、包馅这些功夫,七分是靠烘烤的功夫。”王义民形容说,“烤得好的饼,外面的饼皮应该是金灿灿的,完整丰满,边角分明,不露馅,没有黑泡和焦斑;吃到嘴里皮层酥松,馅料甜而不腻,口感松酥。”
说话间,一大炉鲜香酥脆的义亭月饼就出炉了。烤好的月饼颜色诱人,气味香甜,恰似中秋的一轮明月。轻咬一口,酥脆细腻的外皮层层剥落,薄如粉笺,细如绵纸,入口即化,松软无比。饼皮是淡而无味的,但与内馅同嚼,馅香与面香混为一体,糯软香甜至极。
“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延续老一辈的制作技艺的同时,还要注重技艺上的主动创新。”在王义民看来,只有传承不丢,创新不断,品牌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