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亮丽的台前演出
主创团队幕后的辛勤排练
演员在后台准备
中国义乌网10月16日讯(商报记者 张静恬)如何立足在“慈孝”的主题上让剧本发芽滋长?
写实与写意怎样达到完美平衡?
颜乌为什么要赤身喂蚊,而不是用熏香驱蚊?
“《颜乌孝亲》的故事在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只有寥寥几笔,情结上原始单薄,对于当代人来说逻辑更是难以理解。”回忆《乌孝词》的创编过程,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金伟忠道出了关于故事改编的最大难题。
从2014年开始,历时3年,几换创作团队,数易其稿,昼夜相接的排练,40场公益惠民演出,这群一直活跃在义乌城乡舞台上的婺剧人,用自己的执着与激情,将新编婺剧《乌孝词》一步步精雕细琢,赢得了一场场“满堂彩”。
日前,继义乌、兰溪、建德之后,他们将《乌孝词》带到了上海,在弘扬义乌传统孝义文化与婺剧的道路上继续踏歌而行。
剧本创作:将颜乌故事从民间搬上舞台
“义乌啼,金阳飞,慈鸟反哺寒巢归。借问百善何为孝,且看劳瘁几多回。”透亮的童声响起,聚光灯照向徐徐打开的帷幕,高台之上,一只小乌鸦围绕着老乌鸦,舞动翅膀,将觅得之食喂予年迈的母亲,老乌鸦展开翅膀温柔地拥着小乌鸦。这便是《乌孝词》公演版的开篇,场景温馨,令人动容。
“将义乌人耳熟能详的颜乌故事以婺剧的方式立体呈现在观众眼前,这在内容和表演方式上都是第一次,如何使本子在接地气的基础上又富有合理性,对我们来说挑战巨大。”金伟忠说,新编婺剧《乌孝词》的项目是他从中心老主任手上接过来的,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反反复复修改了不下十余次,光是电脑里就存放了五六版修改稿。
2014年10月,剧本在经历了第一稿全数作废的停滞状况之下,请来先前就有过默契合作的编剧卫中进行执笔。“卫中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颜乌的民间故事给剧本创作定了一个死框,编剧既得把一个个细节合理填充进去,又要做到‘新不离本’,实实在在扎根于地域文化之上,这难度很大。”为细致了解义乌孝道文化,编剧卫中数次来到颜乌故里——苏溪镇颜村进行实地采风、寻找素材。“把道具番薯替换成富有义乌特色的山花梨,剧情中贯穿义乌人敢作敢为、邻里相亲、有难同当的性格特点,都是在反复的讨论中确定下来的。”主创人员表示。
为了使《乌孝词》的情节前后衔接更显合理,剧本创作团队在原先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构与创新。“如颜乌赤身喂蚊的情节,很多当代人理解不了,为什么他要用一个最笨的方法来达成目的,而不是用最简单也最合理的熏香驱蚊方式。”诸如这一点上,新剧本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是用草熏了之后,因为场地不封闭,实在没办法了才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剧情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过渡。”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爱心与孝行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的必要性尤其重要。《乌孝词》的排练,是呼唤人性中的道德回归,要让爱心与孝道成为全社会的美德与风尚”。初接剧本时,其中存在的不完善地方让导演沈斌心中有些犹豫,“义乌是一座国际性商贸城市,婺剧团处于这样一个繁荣的商贸城仍不受复杂的社会氛围干扰,能潜心进行艺术创作,确实令人感动。我为这个主题而触动,因而欣然前来。”
在既尊重“婺剧”的传统表演手段并得以发扬,又要根据这个剧的特点,融合进新的创作元素,将传统和新的元素有机的互融,使这个剧在老婺剧表演基点上产生新的艺术价值。“如以群体乌鸦作为贯穿全剧的意蕴链及外化形象,用它们组成一个浓烈的寓意氛围;时而是氛围营造,时而参与表演,时而作为社会第三者身份,同时又可作全剧场景转换的主要视觉形象,这便让观众在过程中有了代入感,拉近了情感距离。”沈斌说道。
戏剧排演:层层锤炼锻造婺剧精品
几经波折,2015年底《乌孝词》进行了第一次内部彩排。刚正勇为的孝子颜乌、外柔内刚的颜乌之妻马兰、嫉恶如仇的颜父、卑鄙无耻的孟少富……一个个戏剧人物、一段段生动故事在舞台之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第一次内部彩排仍是抠问题的阶段,而在此之前,全体主创人员早已在幕后准备了不下一个月。”从本子创作开始到修改定稿,然后分发给导演、演员、唱腔老师以及舞美、音乐、服装各组进行各方面自主理解创作,再到唱腔、台词熟练后进行一场场下地排练、演员抠戏、乐队相互协调,加上道具、配乐的不带妆联排,最后到全方面合成彩排,难度一级级递增,默契度与协调度也是靠一场场的排练叠加出来。“在这个漫长琐碎的过程中,剧本一直在调整变动中,主创人员又得一遍遍重新适应。”
“一开始接到演颜乌的任务,说实话心里是有点慌,一方面记载颜乌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缺乏创作土壤;另一方面颜乌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孝顺的文弱书生,结果一看剧本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角色性格直爽、富有正义感,这就要把原先印象推翻,重新构建。”对于颜乌这一角色,在婺剧舞台上活跃了38年的老演员楼巧珠坦言,一开始的确很难找到人物基调。“只能慢慢适应、慢慢调整,自己设计一些小动作让人物丰满起来,如颜乌捋捋老父的头发,洗脚时帮老父按摩,这样逐渐找到了感觉。”
颜乌之妻马兰是个在封建社会敢于抗争、追求幸福的刚强女子,这个全新的原创角色对于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梅林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马兰这个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要一直从少女演到老妇,各个年龄段需要设计不同的形体、表演,达到年龄段的混融转换,比如少女时手势可以摆高一点、声调可以略微提高,而到中年时一切又都要放沉稳。”
观看过《乌孝词》的观众一定有这样的印象,成群的乌鸦一直是剧本的核心故事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乌鸦就是颜乌的化身,两者的命运、情绪是牵连在一起的。然而这群贯穿全场的重要角色却没有一句台词,身披黑色羽服,随音而舞,很少有观众可以看清他们的脸。“乌鸦的戏都是群戏,虽然角色不重要,但基本的圆场、台步、形体,都要扎扎实实练好,戏想要演得好,任何一环都不能缺失。”出生于1998年的义乌姑娘张琛珞是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婺小班”的一名年轻演员,在中心的3年,她和小伙伴们一起从配角演起,收获了深深的满足感。“婺剧舞台不论角色大小,都是很好的历练平台。”
2016年7月,婺剧《乌孝词》以高立意、优制作,从全国6685项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中脱颖而出,正式确立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资助项目之一。一年多的时间内,40场面向社会各阶层的公益惠民演出陆续上演,颜乌好家风传进了千家万户,广受好评。在观众的喜爱程度上,主创团队是始料未及的。
对于这一点,金伟忠体会最深。他说:“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婺剧工作者,必须要对自己所坚持的事业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婺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一代代的精神灵魂,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感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