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丹在办公室剪辑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片断。
中国义乌网1月4日讯(商报记者 龚献明)“这部片子,我们采取了长期跟踪和自述的结构拍摄,以国际化视角真实地展现非洲人在义乌的生活状态。”上月28日,义乌市重点立项扶持的文艺精品项目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在北京举行开播仪式,作为该纪录片导演之一、祖籍索马里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女博士和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片子的基本特点。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年吸引上千名非洲客商前来“淘金”。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跟踪两年多时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又名《非洲人在义乌》),便是非洲人在义乌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中非人文交流大背景下,该纪录片共讲述了19名生活在义乌的非洲人故事,纪录了非洲人走进义乌、融入义乌的足迹,展现了新义乌文化中的非洲元素,以及义乌人对非洲的接受过程,探寻从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到文化融合的历程,是国内首部由中非导演联合制作的纪录片。
非洲女博士,导演国内首部中非合拍纪录片
“在写有‘forever’的蛋糕上点燃6根蜡烛。非洲小伙把结婚礼物献给妻子并温柔地说‘感谢你一直陪我走到今天。’烛光中,中国姑娘微笑着打开了礼物,含情脉脉地望着丈夫说‘Nice!Thankyou!谢谢你为了我等待了这么久,我们好好过日子吧。’两个人笑着笑着,继而眼眶都湿润了……”
这是《我从非洲来》第4集《中非跨国恋》中的一段画面,故事的男主角约瑟夫来自坦桑尼亚,他对海宁姑娘顾佳明一见钟情,但两人的爱情遭到了女方母亲的极力反对。在历经了六年风风雨雨后,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终于为两人的爱情长跑路划上圆满句号。
在这段跨国婚姻中,故事主角在女方家长并不支持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对抗,而是通过增进彼此了解来消除隔阂,最终得到了长辈认可。同样是跨国婚姻,苏丹理发师赞恩与贵州恋人的故事显然要来得更为曲折些。在这一集中,还纪录了年轻的赞恩来到义乌创业并结识贵州恋人浪漫而艰难的历程。虽然他们结婚了,但女方的父母依然激烈反对他们的婚事。坚信爱情无国界的他们即使在生下孩子,并带孩子回去恳求父母理解时,仍被拒之门外……
爱情是浪漫而美好的,但美好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有时还要经历暴风雨洗礼。“真实纪录非洲人在义乌的生活,这正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之一。”和丹认为,人与人之间只要增进了解,是可以消除很多误会的。该纪录片之所以与其它影片“不一样”,因为它具有跟摄过程长、呈现形式客观、采访对象量多面广等特点。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萨米,于1980年到中国留学,随后在义乌创办公司。受中国文化“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萨米在义乌的生意可谓是左右逢源。但作为采访对象,萨米最初对纪录片的拍摄并不理解,当他发现整个摄制团队不但拍摄认真,而且对非洲人的生活习俗也非常了解时,最终和其他采访对象一样,不仅欣然地接受了采访,还和导演成了好朋友。
据悉,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前后共分《练成中国通》《来自非洲的客商》《义乌即吾乡》《中非跨国恋》《舌尖上的非洲》《中非艺术桥》等六集,分别纪录了来自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马里、喀麦隆、加纳、埃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刚果金、尼日利亚、冈比亚等国家客商和求学青年在经济、社会、情感、教育、生活、艺术等方面的故事。
非洲的“中国通”,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和丹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导演这部纪录片,也正是基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义乌精神”的认同。和丹祖籍索马里,在沙特阿拉伯出生并长大。2005年9月高中毕业后,她跟着在义乌做外贸生意的叔叔哈吉来到了中国。在扬州大学苦学一年汉语后,她选择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她继续留校深造,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并拿到了优秀留学生奖学金。
和丹说,自己十分喜爱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国名字之所以叫“和丹”,便是受中国儒家学派关于和谐文化的影响。2006年1月,和丹第一次来到义乌。当时,叔叔哈吉在义乌兴中小区开办着一家外贸公司,经营日用品。每个寒、暑假,她都会到叔叔的公司实习,学做生意、帮叔叔起草合同等。
“初来义乌,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来自索马里时,许多客人会问索马里在哪里?非洲女孩乘坐出租车时,不希望与拼载的乘客挨坐在一起,但很多出租车司机对非洲文化不甚了解,碰到有这种情况也不会及时提醒。可喜的是,随着交往的增多,大家对非洲的风土人情了解越来越多,现在坐车就不一样了。”和丹说。
“义乌是一座创业城市,也是非洲客商在中国创业发展的好平台。义乌人不但有经商传统,而且非常包容,热情好客,所有到这里的外国人都十分和谐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刚来义乌时,有许多非洲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这么拼?白天在市场经商,晚上还要打理店面,有的人一天工作18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和丹说,后来渐渐认识到了,义乌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正是缘自人民的勤劳,有一股拼搏的韧劲,这就是“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
扎根中国12年,和丹成了非洲的“中国通”,成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现在,我也经常不分昼夜工作,上课、写稿、拍片、参加学术研讨,周末也不休息,越来越像中国人了。”和丹不但喜欢看中国电视剧,喜欢唱中文歌曲,还积极参加全中文的辩论赛、演讲赛、主持人大赛等,她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朗诵比赛第一名、CCTV“汉语桥”大赛银奖等荣誉。
2017年9月,和丹参加了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竞赛,以“中非梦、我的梦”为题,深情地讲述自己多年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中国发展经验的经历。
总统顾问,架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早期的和丹来中国留学主要还是想帮叔叔打理好在义乌的生意,但随着自身阅历、学识不断提高,和丹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发现有很多事情远比生意重要。于是,在2016年,和丹从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选择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一名普通老师。
“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作为以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人才为己任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它的广阔平台和资源优势能帮助我实现这些梦想。”和丹说,这些年她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促使她一直在思索如何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带回非洲,帮助家乡人民发展经济、减少贫困。
2017年9月25日,索马里联邦政府正式聘任和丹为总统办公室中索投资与经济合作高级顾问。索马里的总统顾问不少,而和丹是其中惟一研究“中国经验”的顾问。担任总统顾问期间,她将向总统及其办公室就索马里国家发展、中国与索马里两国经贸合作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参考。
中共十九大开启了中非关系的新时代,其中在人文领域、民间交往会进一步加深。“我的梦想就是架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拍摄纪录片《我从非洲来》,便是人们认识非洲的重要途径,开展中非文化交流的生动载体。”和丹说,目前已在筹拍第二部非洲题材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将用更广泛的国际视角记录更多更精彩的非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