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直臣硕学忆乡贤 吴格做客商城大讲堂主讲朱一新实录

发布时间: 2018-05-09 09:16:4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应悦

  朱一新(1846—1894),义乌赤岸镇朱店人。清光绪二年登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直言遭贬。后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及广州广雅书院山长。著述颇丰,对经史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吴格,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校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校古籍保护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职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辞海》、《大辞海》(图书版本)分科主编等职。长期立足图书馆岗位,致力于古籍保护、整理工作实践,对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目录编制、古典文献研究、古典文献学教学等极有经验。曾整理出版《诗三家义集疏》、《逊志堂杂钞》、《嘉业堂藏书志》等,先后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等一系列大型古籍整理项目编纂,现仍承担高校古委会重点规划项目《全明诗》(主编)、教育部“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主编)等整理研究。

  朱一新故居

  大家好,今天我和新老义乌人一起来缅怀追忆,距我们现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位乡贤,义乌南乡赤岸镇朱店村朱一新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我是义乌人,离开家乡已经有四五十年,我的少年时代有在原平畴乡下湾村生活的经历,最近数十年忙于工作,疏于还乡,乡音渐渐少了,但是对家乡的热爱,对义乌乡贤的熟悉及缅怀之情并没有减弱。朱一新先生是清末义乌的一位大学者,他留下了许多著作、许多故事、许多话题,值得我们今天的新老义乌人来共同缅怀。

  朱一新生活在清代末年,他是1846年出生,1894年去世,享寿仅有48周岁。封建社会里一定品级的大臣去世,会由逝者门生故吏或亲友,为这位去世的大臣整理行状,也就是生平回顾和大事记。朱一新的行状和传记,都是由两位和他年龄相当、资历相当的朋友为他整理。行状和传记整理完毕后,再将它们交给官方。

  明清两代在中央政府都有一个叫国史馆的机构,负责搜集每年去世大臣的生平传记。1894年朱一新在广东去世以后,广东的学政就把朱一新的传记送到北京,专门报告说,朱一新先生学问那么好,在广东著名的广雅书院主讲,造就了大批两广子弟,影响非常大。所以在现在的清国史馆档案《儒林传》部分中,就有朱一新的传记。另外,清朝结束以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在1914年成立了为前朝修史的清史馆。在1928年问世的《清史稿》中,也有朱一新的传记。

  根据清末国史馆《国史•儒林传》中朱一新传的记载,朱一新字鼎甫,浙江义乌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成为举人以后,他曾经做过内阁中书,这是在内阁处理文字、文书的工作。在此期间,他仍在备考,参加三年一次的全国性进士考试。直到光绪二年(1876),他中了进士,此后在翰林院待了十年左右。

  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的时候,他有一次外派的公差,担任湖北乡试的副考官。当时选拔举人,就是通过各省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这场考试一定要从中央委派正副考官,从翰林院找有一定资历的人。朱一新在担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回京后,就被任命为陕西道监察御史。由翰院的编修变为监察御史。岗位变了,不完全做文字工作,他就变得更加关心朝政、关心国家重大事务,包括外交、军事、吏治等方面。

  光绪十二年,国家遇到了连续的灾害。皇帝发诏书让大家提建议。朱一新就给朝廷上了一道叫《遇灾修省疏》的奏疏,直言我们国家连续地遇到了灾害,目前最要紧的要做什么?要“修省”。修,是要修正一些错误,对政策要有一些修订。省,孔夫子讲“吾日三省我身”,要自我反省。这份《修省疏》并没有直接批评光绪皇帝和他的母亲慈禧太后,但是非常严厉地批评到慈禧太后的宠臣、大内总管李莲英。由于李莲英权势很大,奏疏给朱一新带来的后果,是“懿旨诘责,降主事,告归”。原来的五品监察御史,被降为六品主事。朱一新很倔强,受到处分后,说母亲生病,原来忙于公务,不能回家侍奉,现在犯了错误,惹得皇太后不高兴,正好趁机回去,陪伴生病的老母。这就等于辞官了。回老家后第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认为朱一新不该受这样的委屈,但是冒犯了慈禧太后,也没办法直接去为他开脱,就请他去了广东,担任肇庆端溪书院的院长。几年后广州的广雅书院也办起来,朱一新又被调到广州做教师,直到1894年去世。

  朱一新去世三年后,1897年广州学政恽彦彬向朝廷打报告,说他原是五品官衔,因为给太后上了《遇灾修省疏》,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惹得皇太后懿旨诘责,所以他辞官回家。但他后来到广州,在广东的教育方面造就了大量的人才,还是要肯定的,请求把他的处分撤销。

  《国史•儒林传》朱一新传,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朱一新在四岁时,与小朋友一起玩,看到别的孩子摔跤了,他会上前扶一把。大人看见,觉得这个孩子与常儿不同,以后一定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参加举人考试的时候,浙江学政徐树铭看到朱一新的作业及试卷,非常赏识。考取他的两位考官是刘有铭、李文田,李文田在清末名声很大。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朱一新与袁昶、朱采、黄国瑾相友善。袁昶也是一位浙江籍的名人,桐庐人,才学非常好,是朱一新的好朋友。两人年龄相当,彼此同志。朱一新去世,他曾非常痛心地做挽联挽诗,以表纪念。

  在北京的时候,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尝偕诸友游西山遇雨,感疾狂言。”朱一新和友人在西山游玩的时候遇到下雨,淋了雨以后感冒发热了。朱一新在发热当中,糊里糊涂地说胡话。说国家太穷了,财政太困难了,当官的如果不力求振作的话,非只外患,必有内忧。

  1870年前后,法国把越南变成了他的殖民地,在广西边境屡屡挑衅。朱一新是主战派,屡次提出了针对国防和海军建设的具体建议。史传中提到他的观点,如针对不同地域气候,各海疆面对的邻国也不同,建议将北洋分为一军,江浙为一军,闽粤为一军。要“治水师,扼险要,储将才,精器械,兴团练,开饷源”。因为办海军涉及到许多款项,有些轮船大炮要到国外去采购。要办实事,不办劳而无功的事,要讲求实效。他所提出的这些海防策,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史书中评价“时论壮之”,大家觉得了不起,说得很尖锐、很具体。

  朱一新在广雅书院教书期间,书院每年按照定额,收录两广生监各百名的学生。朱一新设置院规,他认为书院要有管理的规章制度,“先读书而后考艺,重实行而屏华士”。他仿古代“颛蒙之学”的教育方法,把这两百名学生分为经、史、理、文四科,再请四名分教,负责这些学生的教育。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都要准备笔记本,将要向老师请教的疑问先记下,轮到和老师见面时,一对一地谈话。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个个回答。史书上写道,朱一新对学生“成就甚众”,而且还带出一部著作,即根据他回答学生的言谈内容,编成了著名的《无邪堂答问》。

  《国史•儒林传》最后评价了朱一新的学术。他的主要观点,认为清代中期以来,汉学与宋学分,文章与学术分,道与艺分,这样的观念他不同意。在他看来,孔夫子设立的儒学经典,有本末、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把文行与学术、治术看作是不相干的事情。他又认为道咸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有一种风气,喜欢讲西汉的公羊之学。要讲求西汉的公羊之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它产生了一定的流弊,造成了许多怀疑的论点,这也是他反对的。

  《国史•儒林传》里还用很大的篇幅,专门介绍朱一新对东邻日本的评论。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口号是“脱亚入欧”。到了1890年左右,日本的变法二十多年了,已经有许多初步的成效显现。当时,中国有远见的、有国际眼光的官僚们,都看到日本在蒸蒸日上,它的国势,包括它的侵略性,都在慢慢地形成威胁。朱一新虽然不在朝廷,已经身在民间,但对国家的整个形势仍非常关注。在《国史•儒林传》朱一新传中有两段文字,专门介绍他论中日关系和日俄关系。最后一段提到,中国和日本还没有发生正面的冲突,但战争的危机已是客观存在、无可避免。后人都称赞他见识之远,朱一新的眼光真是非常锐利。

  以上是《国史•儒林传》朱一新传内容,下面介绍朱一新生平的第二份史传。

  民国初,利用《国史馆•儒林传》等资料,开始正式修清代的历史。这部史书后来叫《清史稿》,其中也有朱一新传记。《清史稿》修于民国初,它与“国史馆”传有不同的关注点。在《国史•儒林传》中,慈禧太后还在朝,朱一新当时上奏疏,被降官后告归,其中缘由没有展开,《清史稿》中则有细说。所谓得罪的缘由,由于当时内侍李莲英权势很大,醇亲王奕譞去检阅李鸿章训练的北洋水师,李莲英也跟着去了。正好黄河闹灾,燕、晋、蜀、闽又闹水灾,朱一新作为一名监察御史,表示忧心忡忡,就以“遇灾修省”为言,给皇帝、皇太后上奏疏提建议。

  奏疏中说,大清朝的家法,对宫里头的太监从来都是严格地管理驾驭。世祖顺治爷的时代,宫中专门立了铁牌,不许内侍干預外朝的事情。即使近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有一个叫安得海的太监,假了为皇上、为宫里头到南方采办货品的名义出京,跑到山东地界,山东巡抚将其抓起来,说太监怎么好擅自出宫,打着皇上、皇太后的牌子招摇,给他以斩决的处罚。光绪皇帝登基,有一个叫张得喜的太监,也因触犯了规矩,被谪贬为奴。说到眼前,巡视北洋水师这么大型的活动,派一个太监跟着醇亲王到天津去,道路哗传,士庶骇愕,也许是深宫中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实在不懂。想来想去,无论如何,派亲王去阅军,怎么可以让太监跟着同行呢?这样做如何扬军威、扬国威?慈禧太后看了奏疏,非常生气,说朱一新的奏疏中,提到深宫有什么苦衷,外廷不得而知,此话何所指?要他回答。朱一新说,我所谓不得已的苦衷,说的是醇亲王要远行,派了一个内廷的太监随行,或许是太后要对亲王表示体恤。但在我们这些做大臣的人来看,则认为是一种创举。我们听说北洋大臣派了一艘船来迎接醇亲王。醇亲王不愿上船,李莲英说我来坐吧,他大模大样地坐到船上去了,让边上看见的人都觉得“骇人观听”。由此可见,朱一新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也是一个只要自己认为对就会坚持到底的人,性格非常耿直。

  《清史稿》把朱一新得罪的缘由原原本本地介绍清楚了。《清史稿》中朱一新传只有700余字,“国史馆”的朱一新传则有1100多个字,详简有所区别。两者相比较,《国史•儒林传》文字更多,内容更丰富,但是它回避了朱一新得罪慈禧太后的那份奏疏的内容;而《清史稿》将《遇灾修省疏》展开写了,其他部分则比较简单。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朱一新的著作。

  作为一名秀才、举人、进士三考出身的學者,他的基本功课,是做诗、做古文等各种文字训练,又研究传统的经史之学,留下不少著作。

  《同音集释要》是朱一新把许多同音的字集结合起来,编成一部《同音集》,就是一本同音字典,此书稿本收藏在浙江图书馆。《汉书管见》是对读书人学习历史的要著《汉书》的研究著作。《吉林形势》是一本关于东北边疆地理的著作。《光绪德庆州志》则是广东省德庆州的志书,是朱一新参与编纂的方志。

  另外在做京官的时候,朱一新完成了现在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京师坊巷志》。朱一新曾经参与《顺天府志》的编纂,他承担的就是《京师坊巷志》部分,通过实地勘察一条条街道坊巷而完成的这部著作,现在成为北京的城市史、交通史、城市规划等学者,在考察清末北京老城街道、坊巷历史的最权威著作。《京师坊巷志》有二卷本、四卷本,有原稿,也有后来的整理稿,到了民国时又有了十卷本,基本内容没变。

  朱一新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在广雅书院做山长时答复学生提问的《无邪堂答问》。此书在光绪年间就已经有十余个刻本。今天的知识界、学术界之所以对朱一新先生仍抱有浓厚兴趣,即因《无邪堂答问》这部书中,不仅记录了他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而留下的讲义式问答,又可从中了解到清末学术界的许多动态、观念和发展。

  朱一新的书札,也在光绪年间就有了若干个版本,叫做《论学遗札》。有时候称他是“义乌朱氏”,有时候称他是“朱蓉生侍御”,都是他与师友讨论学问的一些信。朱先生的信写得非常漂亮,不是辞藻华丽,而是就像一位老农、一位乡亲谈家常一样,既朴素、又合情合理,非常之好。

  还有朱一新和弟弟两人在同治九年同时考取浙江省举人时乡试朱卷,以及光绪二年朱一新到北京参加会试的朱卷。《朱一新行述》是他儿子出面写父亲一生的大事记。《朱一新哀挽录》则是朱一新去世以后,亲朋好友敬献的挽联、祭诗、祭文,都在清末已经有了刻本。朱一新去世以后,他的弟弟朱怀新,把哥哥的著作收集在一起,编了一套丛书叫《拙庵丛稿》。

  近年来,《义乌丛书》编委会收集历代义乌名人的著作,作为我们义乌乡邦文献的基本资料库,这项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年。我也是《义乌丛书》编纂的一名参与者。《朱一新全集》就是编委会交给我的任务,我带着我的团队花了几年时间完成了《朱一新全集》的编纂整理,新书在今年年初已经问世。因为编纂整理《朱一新全集》,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报告。这是我的报告的缘起。

  作为一名义乌人,一名后辈,最后谈谈我对朱一新先生认识的三点总结:一是书生报国,死而后已,不愧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楷模;二是忠于职守,谠言无忌,此是义乌忠直乡风的体现;三則硕学名师,培养人才,乃是他以教育改造社会的践履。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