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6月20日讯(通讯员 沈一凡 商报记者 王玲飞)近年来,义乌全市公安机关每年办理移送审查起诉数均突破5000人次,办案民警除了要面临案多量大的压力,还要面对办案时在多部门间多头跑、多次跑、重复跑的壁垒掣肘;一件刑事案件,从侦查到判决,要历经多个部门,老百姓获悉案件进展情况,往往要在公安、检察、法院之间来回跑,费心费时又费力。
牵涉部门多、司法能耗大、办案成本高,是当前困扰基层公安机关办理各类案件的难题。为让民警甩掉“牵绊”轻装上阵,实现又“快”又“好”办案,同时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我市积极探索、内部挖潜,创造性开展了一体化办案司法协作。今年5月,一个多部门协同创建的一体化办案中心在市公安局内正式启用,让民警办案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也让司法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市委常委、公安局长詹肖冰表示:“打造司法共同体,就是打破‘人来人往、文来文往’传统的交互模式,让办案人员从复杂的事务工作中抽身,专注于案件办理的本身,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司法部门间的无缝协作、信息共享,也促使司法公正能够被‘看得见’,随时接受监督和评价。”
“一体化”产出高质量法制“产品” “一站式”让民警方便群众受益
在一体化办案中心,记者看到,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办案涉及部门全面入驻、联合办公,为民警执法办案和刑事诉讼提供“一站式”业务协同,一体化“门店”生产高质量法制“产品”。如卷宗制作室,可同步制作与纸质案卷一致的电子化卷宗,加工形成的双层电子案卷,其中一层可阅卷批注、复制文字,便于线上流转、阅卷、调卷和存档。又如“公检法财政”一体化流转处置的涉案财物管理室,通过集中式保管、换押式移交,确保每一起刑事案件涉案财物保管、移交、处置的规范化。
在线上,一体化办案中心依托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实现了案件、人员、文书、卷宗等基本信息的共享交互。在线下,办案中心除设立公安原有的领导审批、值班审核、捕诉审核等功能区外,还设立了检法派驻、估价鉴定、文书邮寄、法律援助等区域。案件材料从民警提交审核入口,到检察院签收出口都在此区域交互完成。办案民警在这里可一站办完所有办案手续。
“一体化”给民警带来的“福利”远不止此。江东派出所民警余海煜在办理一起集资诈骗案时,告知家属环节只需通过手机上钉钉软件填写案件编号等信息后,就会自动流转给一体化中心内的邮政部门。邮寄完成后反馈随即到达办案民警,并同步将凭证上传至办案系统。
除了文书委托邮寄送达,办案民警、审核领导和相关辅助人员还可以通过鉴定委托、羁押场所委托送达、法律援助送达、远程提审、报捕起诉审核等应用程序,点点手指即可实现提交、审核、接收、办理、反馈的协同处理。
据了解,一体化办案中心运行以来,日均可制作电子化卷宗16起,委托邮寄送达文书27件,涉案财物委托估价9批,看守所代为宣布文书13次,大大节省了民警办案的空间成本,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多办案、办好案。
同样享受改革“福利”的还有老百姓。以往,群众在咨询刑事案件进展情况时,首先会联系办案民警。如果案件已移交检察院,只能到检察院了解情况。如果案件已经到法院,还要再跑一趟法院。现在,群众获取刑事案件的最新进展,只要到市一体化办案中心查询即可,案件进展到哪个环节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为了让办事群众少跑腿,一体化办案中心的涉案财物室里有专门的银行进驻办公,群众在领取退还保证金的凭证后,可以当场收取保证金。
有机融合数据交互实现多方共享共赢
市一体化办案中心试运转1个月来,各司法部门开展的刑事诉讼业务,以及民事诉讼、文书送达、法律监督等工作,有了密切配合、便捷高效的支撑载体,使以往的电话往来,变成了既有“键对键”,又有“面对面”的工作模式,充分满足了高质量办案的需求。为完善一体化办案中心的运行,在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各入驻部门制定出台《关于一体化办案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运行中遇有问题无法处理的,提交政法委定期专题研究。
“以往检、法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个案问题,更多的是纠正监督、事后追责。现在,案件在一个场所不同窗口流转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当场指出、立即纠正,使执法问题尽量不进入下一环节。”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陈涛说,为强化互相协作、有机融合,义乌各司法部门还在深化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制定出台《侦捕诉衔接机制》《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实施办法》等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办案、打击犯罪合力。
一体化办案中心建设除了赢得民警的热烈欢迎外,公检法三家的数据交互,使得司法机关在侦查、诉讼、审判各个环节有了更有力的数据支撑。实时、全面的数据获取,都为不同案件的打击预防,以及各部门的执法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大支撑。“一体化办案中心在减少司法摩擦系数、降低司法能耗指数、增加司法协同因数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彭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