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2日讯(商报记者 刘军)针对篁园新村中的马路市场,从6月20日开始,稠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公安、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江滨社区等展开了持续一个月的“死看硬守”集中整治行动。一连几天,记者与市民监督团成员一道在现场“蹲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即使“死看硬守”,也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治理马路市场。
6月28日傍晚,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直穿篁园新村的这条通道上,虽不见往日“千摊蚕食路面”的火爆场景,但依旧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沿街两侧的菜品店几乎每家门前都挤满了买菜的市民。现场,我们看到公安、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社区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及时劝导、查处超门窗经营等违章经营行为。通道两头的江滨中路、春江路路口,也分别有行政执法人员把守,劝导摊贩不要进入。
“我们调集了近一个中队的机动力量在这里蹲点,与社区等方面联合开展值守行动,每天都持续到晚上8点多,这样的持久战占用了大量的执法力量,但效果很难持久,要解决问题还需要治根。”现场,一名执法队员这样说。随后,我们跟随人群走入通道,发现通道两侧的各家店面生意都很红火,一些经营海鲜、蔬菜等的店面由于人多挤不下,见执法人员转身离开,商家马上就开始了“店外经营”。
在现场,执法人员看到一鱼贩又在店外宰鱼,血水、污水流了一地,立即上前,还没等执法人员开口,鱼贩就赶紧收拾工具进店,执法人员对其进行了严厉警告。但当执法人员转身去劝导其他商家时,鱼贩又将鱼盆一点点地往店外移。“我们花钱租了地盘,又有营业执照,再加上买鱼的人太多了,店里根本站不下,你让我们怎么办?”鱼贩说。
通道上人声鼎沸,两侧店面生意火爆。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我们来到通道两侧的其他居民楼下时,发现有大量的流动摊贩正等待进入这个马路市场。在靠近下埠头小区的通道上、居民楼边,我们看到有不少摊贩,有的推着装满菜的三轮车,有的肩挑着很多蔬菜,个个左顾右盼,生怕有创建工作人员赶来。他们还不时交流着:“等会再去卖”“过一阵子就好了”“他们总不能天天守在这里吧”……在现场,我们与流动摊贩、当地居民以及现场执法人员进行了交流,我们发现,虽然他们之间存在“治与被治”的矛盾,但有一个观点竟惊人地相似———“死看硬守”不是长久之计,等阶段性整治过后,这里又将恢复原状。事实上,篁园新村的这个马路市场确实陷入了“整治—回潮”的怪圈。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对于这个马路市场,连相关执法部门都记不清整治多少回了。我们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得知,这个马路市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篁园新村建村时就出现了。那时,靠近春江路一侧规划了一处菜市场,附近还规划了一处幼儿园,但当时有很多村民要求安置在村里,原幼儿园所在地建设了居民楼,原菜市场变成了现在的“商城幼儿园”。也就从那时起,村中的这条通道上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菜摊,以至于方圆几公里的居民都来这里“凑热闹”。
说起这一次的整治,包括摊贩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死看硬守”难以根治这个马路市场。主要意见包括:一是这个马路市场“有历史”,群众情感深。二是沿街店面租金颇丰,一般一小间在4万元上下,一幢居民楼每年可收租金15万元上下,同时,大量的人流集聚也使当地房租增长了10%以上,居民租房不用愁。三是随着城市中心地带的更新改造,大量人群向这一区域集聚。四是周边虽然有篁园、梅园菜市场,但由于距离较远再加上“公益性”功能发挥“失常”,居民买菜成了最大的难题。比如篁园菜市场,目前几乎没有了菜市场的“功能”。
同样是马路市场,同样的整治尴尬也出现在江南菜市场门口的通道上,每天傍晚,只要监管人员一离开,就有大量摊点“冒”了出来。
一方面有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杂乱无章,还导致路面环境脏乱差,影响市容市貌,也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更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相匹配,怎样才能有效治理马路市场?不少市民建议,一味的堵恐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时间的“死看硬守”也不是长久之计。当务之急,就是要反思菜市场的规划布局如何亲民,如何规范运行。有需求就有市场,大家建议,能否在篁园新村改建一处标准规范的菜市场,以满足附近居民日常之需。记者发稿时获悉,有关各方已经着手就此展开调研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