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暑期的一个夜晚,在义乌上溪吴店的塘西桥东山坡上,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有坐着或站着的,不闻人声嘁喳。此时,一台精彩的演出正在进行,先是独唱,后是三人合唱。《流亡三部曲》《延安颂》《家乡进行曲》《保卫黄河》……歌声哀怨凄厉,而又悲壮激昂。人们看不清歌唱者的容貌和表情,却能从歌声中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末了,主持人陈家金作简短演说后,振臂高呼:“大家都来打日本鬼子!”台下的回应声此起彼伏……
了解义乌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以义乌为中心,曾建有第八大队和坚勇大队两支抗日武装,创建了金(华)义(乌)浦(江)和诸(暨)义(乌)东(阳)两块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的金义浦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硝烟弥漫中弦歌不辍,歌声处处飘扬在义乌大地。
据义乌党史记载,1942年7月,第八大队成立了战地服务团,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首先以演唱抗日歌曲的形式,发动群众投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手,其中以吴海影和吴彬最为突出,她们是游击队里的金嗓子。
吴海影是吴山民的女儿,从小活泼伶俐,喜好音乐,歌唱得很甜美。抗战初期,村中驻扎了国民党第67师重机枪大队,移防那天,数百学生去欢送,吴海影为官兵们唱了许多爱国歌曲。他们听了泣不成声,久久不愿开拔。
吴海影思想进步,不怕艰苦,14岁就参加了共产党。她不仅歌唱得好,且懂五线谱,还会吹凤凰箫和笛子,小提琴更是拉得出色,又有初中文化水平,所以在根据地初创时期,多才多艺的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她父亲的影响,称得上战地服务团的一根台柱子。
除了吴海影和吴彬,金义浦抗日根据地战地服务团还有男歌手陈凤岐、吴非远、滕永通、吴戈江等,音乐人才辈出。尤其是战士陈凤岐参加过皖南军部战地服务团,受到何土德、章枚等音乐家的熏陶,带回了一大批战歌。如《新四军军歌》《反扫荡》《繁昌之战》等。
抗日志士吴挺在回忆文章中说:“战地服务团成员经常集中一起,由陈凤岐教唱抗日歌曲。他们既不学简谱,更无乐器伴奏,只是稀里糊涂跟着唱,气氛倒很热烈。大家觉得行动上要跟歌词说的那样干,全不去考虑艺术上的准确和完美。”
1942年7月下旬,歌声又在义乌上溪吴店寺口陈的戏台上飘扬开来,打破了暑夜的沉寂。台上,依然没有幕布,没有伴奏,没有报幕员,只见煤油筒大火炮扎于方形大石柱。十五六个男女战士登台合唱了《新四军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太行山上》《反扫荡》,接着吴海影独唱《送郎参军歌》和《延水清延水长》,吴彬也独唱了《二月里好春光》《鱼水情》。最后,战地服务团的战士还演出了两个自编的小戏,类似活报剧。演出者积极踊跃,观看者则兴趣盎然。演出结束,台下的百姓久久不愿离去。
此后,吴海影、吴彬等另外几个女团员,常为群众即兴歌唱,宣传抗日,足迹遍布下宅、黄山、溪华及吴山民老家———里美山。战地服务团成员的歌声在抗日根据地的每个角落回响,并产生了强大的抗日凝聚力,激励着人们打败日寇、保卫家乡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