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18日讯(记者 罗德慧 编辑 楼菲莉)9月16日,筹备3个多月、总投资40万元的汶川特色农产品展示馆在义乌农贸城副食品市场正式开馆。汶川红脆李、樱桃汁、大红袍等100余种商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作为义乌对口支援的具体举措之一,汶川馆开馆意味着汶川特色农产品进入义乌市场。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汶川这座小城的名字被国人深深记住。义乌与汶川,原本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因“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重大决策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自2015年开始,义乌对口支援汶川县。2016年以来,义乌坚持“真扶贫”与“扶真贫”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的原则,共援助汶川资金2479万元,落实项目17个,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在汶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党建+”为引领,突出帮扶特色
义乌结合汶川实际需求,围绕“1+1+X”的帮扶模式,以“党建+电商+市场”为主,产业、人才和社会帮扶全面跟进的帮扶模式,“一对一”为结对帮扶地区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党建+电商”,商务局(电商办)谋划了电商帮扶“五大工程”、“十六项举措”,积极赋能汶川,开展项目化推进、务实化操作合作方式,提升汶川电商造血能力。
“党建+市场”,市场集团在农副食品市场免费为汶川提供店面、装修,运营建设“汶川馆”,帮助汶川销售农副产品。同步发挥义乌线上销售平台资源,依托义乌绿禾网资源,建立网上“汶川馆”。此外,还帮助汶川建设“川青甘物流园”,项目计划由汶川县政府投资建设,市场集团负责招商运营,计划将每年投入100万元运营费用,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
“党建+医疗”,卫计委从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给予汶川县卫计局必要的硬件支持、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加强信息化技术交流沟通上明确了四点帮扶措施。
“党建+教育”,教育局谋划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在岗教师提升工程、学校结对帮扶工程、教育项目协作工程“四大工程”,与汶川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输血”又“造血” “治标”又“治本”
扶贫需要真金白银。2018年,义乌先后直接资金落实东西部扶贫汶川帮扶款1800万元,帮扶资金预计同比增加417%。同时义乌还捐赠汶川帮扶资金100万元。
扶贫不能只靠“输血”,更要“造血”。今年7月,义乌组织10家企业1300余个岗位赴汶川开展招聘,深入推进两地劳务协作。
投促局、科技局、电商办等部门分别带领森宇集团、浙江海龟科技、义乌电商协会、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等十余家企业、协会单位赴汶川考察对接。市工商联与汶川县工商联签订了友好工商联协议书。
扶贫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今年7月,组织部安排2名专技人员赴汶川挂职,推动两地人员交流。市卫计委、教育局、工商联等部门分别与汶川县对口部门签订了帮扶协议,其中,校校结对3所,医院结对8所,村镇结对2个。
开展社会帮扶、电商培训讲座……义乌各部门与汶川主动对接,积极谋划2018-2020年近70余条帮扶措施,三年测算资金将达到6400余万元。项目覆盖人员交流、培训、产业帮扶、结对共建和社会援助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帮扶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育人为本、产业为先’的帮扶理念,充分利用义乌市场经营经验优势,全面推进扶贫工作落实,落实帮扶项目资金,深入推进帮扶项目,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做出义乌亮点特色。”义乌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