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16日讯(商报记者 林晓燕 通讯员 陈俊林)朱大伯是赤岸人,其大儿子一出生就患上脑瘫,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洗澡、喂饭、移动、上厕所,都需要我们来做。”说起儿子的不幸,朱大伯很无奈,“我们都不想放弃他,但我需要干活赚钱,他爷爷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他妈妈每天还要带小儿子……”
9月,市人社局医保处工作人员上门为朱大伯儿子进行失能评估。当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条件的评估结果告知对方后,这位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喜极而泣:“孩子得这病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好的政策,真的太感谢政府了!”根据实际情况,他为儿子选择了居家上门护理。
“1+1+3”,金华地区先行先试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如何走出这一困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市医保处负责人表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初衷,除了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的负担、提高失能人员生活质量外,也是在为社会“减负”。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长期失能人员逐渐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失能保障滞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义乌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左右。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义乌市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今年,义乌作为金华地区首个试点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据了解,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利用社会保险机制,为因老年、疾病、伤残导致失能人员提供长期性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的保障制度,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护理两大类。
经过积极筹备,义乌与省人社厅、复旦大学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并制订出台了“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失能评估管理办法、护理服务管理办法、协议机构管理办法”的“1+1+3”政策体系,建立了基础服务包和失能评估、护理服务、定点准入三个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包三标准”义乌样板,获得了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已惠及1562户,力争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据了解,义乌市在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着重突出“义乌特色”,努力实现管理网格化、服务个性化。上个月,义乌已正式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根据相关政策,义乌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同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实现了保障人群的全覆盖,为全市90多万参保群众提供了全面保障。
根据义乌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意见规定,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员,经综合评估失能等级在四级及以上的,才能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也就是说,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前提是需要进行失能评估。从市医保处了解到,截至10月15日上午,全市共有2046人申请失能评估,其中符合条件的有1562人。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中度、重度失能群众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保障全覆盖,受惠家庭2000户以上。”这是今年十大民生实事的内容。市医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当前的工作安排和进度,力争提前完成目标任务,让义乌市失能家庭能够尽早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惠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