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守望义乌 正文

致敬义商 传承梦想(14)张吉英:感恩义乌 成就我的事业我的梦

发布时间: 2018-10-31 10:36:24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蒋守洋 编辑 楼菲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10月31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楼菲莉)“义乌不仅是我的福地,我想更是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在义乌生活、创业,实现梦想的人们的‘圆梦地’。”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来义乌创业,开始“前店后厂”的摆摊生活。

  在义乌二十多年,张吉英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注册了公司,还在市场拥有多个店面,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她自己的话说,对于义乌“我一直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是这座城市、这个市场,成就了我的事业,让我接触了全球客户,做到了全球生意。”

  初出茅庐闯市场的丫头

  张吉英是上虞人,父亲是修伞匠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也是走街串巷给人修伞,经历着义乌鸡毛换糖类似的故事。这样做了十几年,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张吉英的父亲也如末代货郎们一样,放下行头,做起了雨伞配件生意。张吉英十几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到处跑,推销雨伞配件。

  1997年,张吉英的父亲两次来到义乌,对当时蓬勃兴起的小商品市场有了一定了解。回到家后,父亲告诉张吉英:义乌有一个大市场,你去闯一闯。父亲随后租下了一个摊位和一套房子。天蒙蒙亮,她和父亲坐上了装载雨伞及生活用品的货车从上虞向义乌出发了,绕过崎岖的山路,下午三点多张吉英才到义乌。就这样,23岁的“丫头”张吉英开始了在义乌篁园市场摆摊闯荡的生活。

  张吉英说,那时候大多数商家都还是做国内市场。到义乌不久,她在市场里结识了第一位外国客商,接到了第一张外贸订单。“我不懂英语,只能通过按计算器确认价格。”第一次,她接下了一张8万元的雨伞外贸订单。交货当晚,张吉英就去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开始学习英语。两个月后,这位巴基斯坦的客人再次来到义乌返单,此时的张吉英已经可以用英语与他进行简单的沟通对话了。随着外贸生意做的越来越多,不少阿拉伯客人来到义乌市场,2000年,张吉英又开始学习阿拉伯语。“我学历不高,但愿意去学,我想语言的沟通一定比指手画脚更能谈好生意。”以前,进店采购的外商以中东、非洲的为主,现在欧美的客商也越来越多,如今张吉英的电话本里已经有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七千的外国客商的电话,还有数千张与客人的合影。

  市场雨伞行业的小巨头

  “以前,雨伞只是一种工具,能遮风挡雨就好。时代在变,雨伞的功能定位也在改变。因此,我的生意不能一成不变。”她坦言,虽然生意不错,但雨伞行业产品普遍附加值不高,拼价格一直是商家们获取订单的主要手段。

  2003年开始,张吉英有了更加清晰的现代企业品牌意识。她将原先以女儿名字命名的企业更名为星宝伞业,开始打造自主品牌,跳出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在伞具行业,国际化的品牌并不多。商标也好,品牌形象也好,针对国际市场的,还要重新设计、注册。”张吉英委托法国团队设计了公司全套的海外宣传形象广告,还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了涵盖20多大类的“RST”商标。除了拥有自主品牌,张吉英还组建了专业销售团队、设计团队,并将品牌营销渗透到外商可能关注到的每一个细节中。从2009年开始,张吉英还积极出国参展,土耳其、阿联酋、罗马尼亚、印度等国家都留下了“RST”的足迹。近年来,张吉英的星宝伞业更加注重在款式、功能、工艺等各方面开展自主设计研发。“现在我们自己的每款产品都会申请专利。”张吉英说,“我们的目标是把‘RST’做成伞业领军品牌。”

  在义乌经商20多年,父亲告诉她一句话始终牢记心头:种田不离田头,开店不离店口。这么多年来,张吉英一直坚守着店铺,到现在她也依然每天都会在店里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这么多年来,他把自己的诀窍归为:亲和力。每有客人来到她的店里,她都会亲切地和客人打招呼,邀请他们坐下来,给他们倒杯茶、端上一杯咖啡。“只有跟客人静下来聊,才能让他更好地了解你的产品。”

  在今年的义乌“诚信日”,张吉英获评义乌市2017年度十佳诚信经营户,9月份,多年来热心公益的她还被评为“金华好人。”她坚持“不拖欠供应商一分货款、不超过约定时间交货、不向客户发一件不合格产品”的原则,将一把小小的雨伞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宣部“中国梦”系列产品的指定生产商。

  点滴变化感受在心头

  刚来义乌的时候,张吉英的商铺还在篁园市场,当时都是小小的“一米摊”,一个商铺挨着一个商铺,没有独立店面。每天在市场,人在摊位后面,个子小小的张吉英要站在小凳子探出身子做生意,每天要在凳子上站八个多小时。就这样站了八年多以后,张吉英随着市场的更新换代入驻了全新的国际商贸城,原本的“一米摊”变成了独立的店面,有了办公桌,有了洽谈休息区,“以前的摊位上,别说办公桌、电脑了,连站都站不下两个人。”市场的迭代更新也是义乌城市转变的重要标志。

  谈起在义乌打拼这么多年的感受,除了做生意。义乌这座城市的变化也让张吉英感触颇深:“改变,更便利开放,更有品质的生活。”

  张吉英说,以前在义乌,租一套房,只有一间是自己住,其他都用来堆货,生活空间狭窄不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今,在义乌,大家的居住条件都变得更好了。以前市场上做生意,货物都用三轮车、手推车送货,市场内外,城市道路上杂乱无章,而现在,大家都有了专门的仓库,一个电话,货物就可以直接送到装货点。虽然工厂在上虞,但张吉英的所有产品物流都在义乌。“义乌市场的生意做到哪里,义乌的物流就通向哪里。”张吉英说,在义乌,她几乎所有的货都可以当天发出,换做别的地方,因为货源的问题很可能就需要等上几天。畅达全国的物流体系为张吉英和众多商人们提供了其他城市所无法做到的效率。

  会在世界各地参展、考察市场的张吉英还发现,随着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建设,不仅义乌货铺向了全球,义乌的城市身影也在世界各地亮相。“我在国外机场经常会看到义乌城市形象的宣传片、宣传大屏,让我在异国他乡非常有自豪感。”

  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义乌这座一向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也已然站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风口。尤其是“义新欧”中欧班列的运行,为张吉英带来了更多商机。“我们的雨伞是季节性产品,以前走海运需要近60天,如今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16天左右我们的产品就能够到达客户手中。”更加方便快捷的“丝路通道”大大提高了客人的返单率。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