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吕斌
)西门街,是义乌城区现存的唯一一条明清古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留给义乌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现如今,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的开展,作为历史街区保护区块,西门老街正待涅槃重生,迎接美好未来。历时8年,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西门老街的古往、今日和未来。
老城印记
明清时代的古建筑
明万历义乌县志旧图标注,城区仅有“县前直街”、“上市街、下市街(具在县西)”的记载。“上市”,就是西门街的入口,在城区西城门“迎恩门”之内。清嘉庆《义乌县志》中,上市街(西门街)是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空中俯瞰西门老街 在清嘉庆《义乌县志》“县治图”中,西门街内有众多的建筑:童大宗祠、旌节牌坊、育婴堂、崇祀坊、童忠义祠(纪念抗倭名将童子明)、大夫第、迎恩门、养济院等;现存在西门街的古建筑,还有戚宅里、城隍庙等。据义乌史志研究,明清义乌老城街道为“兀”字形态,县府前为正大街,通往南薰门,前左为东大街,通朝阳门。前右西大街,通往湖清门直街(朱店街)。湖清门直街与正大街平行,向西延伸至上市街(西门街),通往迎恩门。 老街小巷 清嘉庆《义乌县志》图考 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助理傅健介绍,西门街是西门区块的核心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明代的抗倭名将童子明就来自西门,古建筑包括西门街77弄一带“戚宅里”,与戚继光捐资建造的戚氏宗祠建筑群有关。 西门老街老建筑 西门,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义乌至金华府陆路通道的官府驿站,人、财、物聚集于一体的商贸中心,十分繁华。一直到近代,工商业也非常发达。其中,西门人童必挥尤为出名,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之一。童必挥开始投身辛亥革命,后兴办实业,先后涉足印刷、棉纱、矿山等产业。西门街的发展历史,就是义乌老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史。古往今来,西门人深刻诠释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 今日时光 老街内的春天 11月初的午后,秋日阳光洒下,西门老街古韵悠长,岁月静好。虽然由于城市有机更新,外侧四周已围栏隔绝,老街上已没了人来人往,但此刻的西门街,犹如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站在十字路口等待着。 2017年底的西门老街 之前到西门街,都会从丹溪路拐入老街口,沿途都是餐饮小店、杂铺、卤味店。每天的清晨开始,沿街就飘逸着豆浆和炸油条的香味,早起的市民也开始喧嚣的一天。沿老街漫步,与之相交叉的小巷时不时会给人惊喜:头发花白的老者坚守着老照相馆,理着“杀马特”发型的外来建设者正在边上打台球,夫妻打铁店时不时传来铁锤敲打声,三五成群的小男孩骑着小单车现场PK……虽然拥挤,却是那么的接地气。 老街上的流动玩具车 初春时节的老年协会 在古代,街,是一座城人与人链接的核心单元。直到现在,西门老街还保留有城隍庙,每逢初一、十五,这座小庙香客不断。抗倭名将戚继光捐资建造的戚宅里、大夫第部分建筑还在,记载戚继光在义乌招兵,地点就设于此。这些古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耸立。 老街上的手工艺者 戚宅里古建筑群 吃冰激凌的女孩 如果说,西门老街是义乌老城的主干,那一条条与之交叉的小巷就是老城的肌理。33弄、42弄、水王弄、双贵弄等,十多条小巷链接了成千上百的家庭。 西门铁铺 老爷爷坚守的照相馆 曾经喧嚣的西门老街,现已回归平静。周边胜利区块的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已列入有机更新红线范围内的西门老街,已作为历史街区保护区块,正等候着涅槃重生。 涅槃重生 “名宅大院区”意向图片 西门老街,未来会怎样?作为义乌老城的古老记忆,将以什么样方式呈现在市民面前?昨日,记者采访了市规划局,获悉了义乌西门老街整体保护与发展规划中的一些建设性主导方向。 “东市西坊区”意向图 据了解,规划原则围绕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历史与未来相结合,文化与生活相呼应。体现义乌城市文化的最后一处成片历史街区,整体布局上建设性方向包括有“老街新里”“名宅大院”“东市西坊”“博物纵览”四大区块。旨在延续历史脉络、织补城市空间、创新文化精品。 规划改造后的西门老街鸟瞰效果图 其中,备受关注的“老街新里”区,设计重视现状的街巷布局和街巷尺度,与原先的肌理高度协调统一,利用延续地域记忆,打造地域特色。其中西门巷子区,局部修复和改造西门老街原有的部分街巷,置换结合古今商业功能,打造传统街区。 戚家大院立剖面图 “名宅大院”区,位于场地中东部,修复改建戚继光古迹———戚家大院,修复迎恩门和戚家塘西侧沿线古宅及街巷环境,恢复义乌典型民居和大夫第;“东市西坊”区,位于场地东北角,保留现状“田子坊”式民居,局部改造新建东侧传统步行街,恢复传统街市的商业形态;“博物纵览”区,位于场地中部,打造义乌地域文化的博物馆,展示西门老街的前世今生。 规划改造后的西门老街(局部)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