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时间里,义乌市江东新村一家书店里,各类曲艺爱好者络绎不绝。店主杨建成从小对曲艺痴迷,特别是对本土的道情、花鼓,更是情有独钟。他收集了1000多部“老曲艺”,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从我记事以来,就很喜欢听义乌本土的花鼓、道情,村村都有人唱,特别有意思、接地气,每次听完还会试着哼唱几句。”杨建成从初中开始就有意识地收藏一些曲艺,省下零用钱把书摊上有关曲艺的书籍以及音响店里录制的磁带等买回家,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的书桌上。
工作以后,杨建成从事电子行业,接触了数码产品,了解到电子录音的技术,“当时我就想着把这些曲艺重新录制成网络版本,更加便于传播”。1996年,杨建成开了一家书店,独立的工作环境让他有更自由和充分的时间去收集散落民间,在慢慢失传的曲艺作品。
10年前,义乌的道情已经很少有人听,自然也很少有人唱了。杨建成担心这些老曲艺会被时间遗忘,于是一有时间就去村里拜访老曲艺人,请他们唱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用录音设备记录下来。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出入旧货市场“淘宝”,只要是关于道情、花鼓,或是黄梅戏、二人转等和老曲艺相关的东西,都会统统收集起来。他说,本地的老曲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外地的老曲艺可以进行改编,融入本地的元素,变成本地的新曲艺。
“刚开始收集的时候有些艰难,但得到了老曲艺人的支持,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传家宝’,让我整理归纳。”一传十,十传百,很多老曲艺人找到杨建成,希望他能够重新录制自己唱了一辈子的曲调,有些人会帮着杨建成免费录制一些新曲。
像老人们这样奉献曲艺的人还有很多,为了重新录制这些“宝贝”,他还置办了一整套录音设备。
“他们提供的大多都是磁带,我就专门买了一个‘卡座式’的磁带播放器,同时还配备了电脑、调音台、均衡器、音响等设备,花费了好几万元。”他说,因为之前从事过类似行业,他重新录制的曲艺,95%以上接近原声,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错。就这样,来杨建成店里的听重录曲艺的客人越来越多,好不热闹。
“很多远在英国、美国的义乌人,都会打电话来,希望我通过电脑传一些老曲艺过去。”杨建成说,这些人离开家乡多年,在国外连聊天都用英文,用方言传唱的老曲艺更是多年未闻,心中倍感亲切,“很多人打电话向我表达感谢,说‘几十年了,谢谢你让我听到了熟悉的乡音’”。
杨建成曲艺的收集和整理,很多老曲艺人也参与其中,为曲艺收集和创新作出了贡献。截至目前,杨建成收集的1000多部“老曲艺”中,有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有推陈出新的现代剧目,也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剧目。他说,曲艺剧目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也代表着本土曲艺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这些老曲艺能够得以传承。”杨建成表示,只要年轻人愿意学,他们随时可以拜师本地的老曲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