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李爽爽/文 盛英杰/摄)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12个字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这座城市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发展洪流中,在互联网东风吹拂下,有一朵绚烂的浪花分外夺目。
这朵浪花就是“网店第一村”———义乌市江东街道青岩刘村。
经过10多年发展,电商交易额从2008年的2亿元,做到2017年的60亿元;网店从2008年的100多家,发展到现在超过4000家。无数草根创业者的梦想在这个面积仅有0.28平方公里的小村子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夜访青岩刘,称赞“你们不愧是网店第一村”,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如今,以“互联网+多地域融合、多产业驱动、多要素支撑”的青岩刘模式,已成为全国众创乡村的一个样本。
城中村在互联网上“蜕变”
青岩刘的“黎明”,始于每天午后。
经历前一晚的鏖战和上午的短暂沉寂后,青岩刘又开始闹腾起来。村内大路小道上,货车、面包车、电瓶车开始涌动,各路快递员穿街走巷拿货。4000多个线下店面陆续拉开闸门,露出架子上早已包装妥当的快递包裹,等待物流公司集结后发往全国各地。
而在11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旧村改造后的普通新农村,远没有今日的活力。
彼时,青岩刘村刚旧村改造不久,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村民从原来的种地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房租成为了大多数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当时,空置的民房都租给了附近篁园市场的经商人员,大家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篁园市场搬迁改造,大量租户搬离,青岩刘的空房越来越多。
如何将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带领青岩刘转型?村两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时候,村民为了能租出房子,到处拉人、贴广告,处于无序状态。我们很着急,必须要引进产业。”青岩刘村党支部书记毛胜平说。
当时电商还是新生事物,周边村庄都在发展专业街。受与村庄相毗邻的义乌工商学院影响,青岩刘村两委率先尝试,邀请时任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为全体村民普及电商知识。随后,与义乌工商学院合作,引入第一批100余名淘宝创业大学生。
青岩刘由此成为义乌发展电子商务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子。
今年35岁的童志达,是第一批入驻青岩刘的义乌工商学院毕业生。2009年,为了节约成本,童志达租了价格相对便宜的3楼民房,开了一家网店。搬货运货,都靠自己手提肩扛。发货时,自己蹬个小三轮,运到对面的江东货运站。
在青岩刘的孵化下,如今他已在稠江办起工厂,产品除供应国内零售卖家外,还在东盟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年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
除了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青岩刘以低廉的房租及日渐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电商创业者。“原先只想着让村民把房子租出去,没想到发展这么快。”毛胜平说,青岩刘如今繁荣的背后,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蜕变。
的确,当时没有人知道,引入电商这个决定,在未来短短几年内,会如此大地改变这个城中小村的面貌,改变江东的发展,甚至悄悄改变义乌市场发展的格局。
浓厚创业氛围引发“蝴蝶效应”
这些天,陈芳杰将自己在青岩刘租下的两室一厅工作室变成了货仓。11月13日下午两点,他捧着午饭,指挥着员工将各式打底裤从货架上拿出,按订单进行整理包装,一切得心应手。
今年30岁的陈芳杰是福建龙岩人,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来到义乌创业。从摆地摊开始,失败了多次最后在青岩刘成功创业。“双十一”当天,他经营的网店销售额达50万元,本周每天都有几千个包裹发往全国各地。
如果要问他在青岩刘成功创业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和很多创业者一样,那就是:服务到位,资源丰富,氛围浓厚。
为了发展电商产业,村里先后成立了全国首个村级网商服务组织、全市首个网商党支部、全市首个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全市首家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开始为年轻的创业者们提供各种服务。
2008年,村里出资5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设光纤入户工程,仅此一点就受到电商创业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步聚集到青岩刘。2012年,村里出资建设双线路、双接头电网,青岩刘由此成为永不断电的电商“不夜城”。2014年,青岩刘百兆光纤免费入户,公共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夯实了大数据和移动电商发展的基础。
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青岩刘衍生出了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网店装潢、产品摄影、网店超市、货物包装、商品运输、快递配送、货物中转等配套专业服务,行业更加细化,形成了完整的电商产业链,成为了网络小卖家及初创业者的摇篮和孵化器。
“培训,这里有不同类型的孵化中心、培训机构;物流,这里选择多,价格实惠;摄影、设计、包装……这里都有专业的团队。夸张点说,创业从零到一,在青岩刘不出村就能实现。”陈芳杰说。
至此,到青岩刘创业的电商开始“野蛮生长”,一个个电商奇迹诞生于此———
2013年,青岩刘村网店数2000家,销售额20亿,日均出单量3万单;
2016年,网店数3500多家,销售额近50亿,日均出单量10万单;
2017年,网店数飙升至4000多家,销售额近60亿,日均出单量12万单;
……
2014年7月的一个夜晚,人逢绝处的周东亮怀揣梦想,从湖南长沙一路疾驰来到了青岩刘村。短短4年,周东亮的企业从当初的5人发展到70余人,2017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
“除了丰富的资源,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他说,电商论坛、创客下午茶、资本对接会、分享会等各种共享、交流机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更让我们在创业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梧桐树正茂,凤凰纷纷来。如今,一波又一波的青年创客们,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不约而同地被这个村庄吸引。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目前,这个在册本地人口不到1800人的村子内,互联网从业人员已达3万余人。
从“电商独奏”到“众创交响”
4年前,李克强总理夜访青岩刘时的赞许,让这个“网店第一村”再次声名鹊起。去年,到青岩刘参观、考察、交流的人数就达3万余人。
“我就是慕名而来的。”今年上半年90后东阳小伙陈鹏飞在青岩刘众创空间的工位上孵化后,开起了自己的网店,目前他每月线上销售额可达70余万元。
在青岩刘,像陈鹏飞这样的成功年轻创业者不胜枚举。但随着近几年电商大潮的兴起,淘宝村竞争愈发激烈,创业更显艰辛。“因青岩刘配套设施有限,很多卖家在做大做强后都会选择搬离。更严峻是,大至全国,小至义乌,淘宝村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作为青岩刘村党支部书记的毛胜平更能体会“中国网店第一村”这面旗帜的压力:“上有总理的嘱托,下有村民的期盼,都不容辜负。”
创新求变,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江东街道等部门围绕将青岩刘培育成“众创热土”这一目标,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对村庄进行提档升级,打造了“一街一区一中心一广场一园”,即青岩刘主街、大学生创业街区、党群服务中心、创业文化广场、电商双创园,形成了“电商+新零售+研学+文创+文体”为特色的区域跨界众创综合体。
变化的街景背后,是业态的丰富与明晰。这两年,村里流转了创业街区两侧的部分店面房,招引品牌电商开设线下展示体验馆,引进网红、网模、网拍、直播等电商新业态。
村民马樟良创办的马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着8家网店,如今又将沿街店面装修成精致的体验店,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吉林小伙徐仁龙在青岩刘创办了一家文化创意线上公司,年销售达1000余万元,眼下,他打算在创业街区开一间线下手工DIY体验馆,抢占新零售市场;今年刚入驻街区的进口平台企业—义贸云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刚结束的进博会中意向采购额高达8000万美元。
为扩大人才储备,青岩刘成立了全国首个电商创业实验室,下设淘宝、天猫、亚马逊、速卖通、WISH、移动电商等15个不同平台的实验室,并创办了“青岩刘创业孵化中心”,累计举办培训200多场,接受孵化300余人,孵化成功率达80%。积极对接高校资源,成立了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充分整合跨境电商平台、全国各地高校等资源,为义乌孵化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仅今年上半年已为义乌本地企业输送600名跨境电商人才。
“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我们将积极推动青岩刘投身‘互联网+众创’的生动实践,全力将村庄打造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高地、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高地、全国农村电商领头人孵化高地,力争成为全国众创乡村领头IP。”分管电商发展的江东街道党工委委员张玮玮说。
“互联网时代,联接比拥有更重要。青岩刘在勇立电商发展潮头的同时,不忘初心,正着手开展电商扶贫计划。”张玮玮表示,接下来青岩刘将与汶川等地联接,将创业资源、技能、经验整合输出,以产业扶贫的方式带动更多地方实现乡村振兴。
初冬的青岩刘,巍巍挺立的牌坊,正张开大门迎接四海创客,为义乌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