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吴峰宇)深冬时节,商城寒气袭人,夜幕下的篁园服装市场却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每每路过此地时,市场经营户宗向华免不了要驻足停留片刻,往事历历在目,回忆像潮水般袭来,在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摆摊,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在宾王市场摆摊,靠诚信赢得客户赞誉,一件又一件往事在他脑海中闪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2年,20多岁的宗向华和其他义乌敢想敢闯的年轻人一样,乘改革开放春风,到位于篁园路的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开始摆摊,摊位看上去十分简陋,但摆上从广州、温州等地进的新潮领带夹,一会儿工夫就挤满了各地来义采购的客商,产品供不应求。
同年,篁园市场一期共有7100个摊位,被经营户瓜分。此时,距离我国提出改革开放已过去15年,距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过去9年,距离义乌县委作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决定已过去9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也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室内市场”的跨越发展,市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犹如海绵一样,将全国涌动的商品吸聚过来,推动各种市场要素快速向此集聚,这给义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兴建第四代市场全国客商、产品齐聚义乌
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初,义乌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走在了前列。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此后,全国出现了兴建市场的热潮,但大都好景不长,原因之一就是管理混乱、无序竞争、分布散乱、收税收费太重,商户都承受不起,纷纷外出,市场成了“空壳”。
义乌市场在创办之初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一件是财税、工商部门根据小商品经营薄利多销、个体商贩流动性大的特点,规定批量购销一次成交额在30元以上者,要向市场管理服务站开具发票,缴纳税收和市管费。此举一度压抑了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一件是宰客事件。当时,一位哈尔滨客商在某摊位进了一批戒指饰品,每只0.5元,但在另一处摊位发现进价只有0.15元,于是与摊主发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
随后,上述问题得到了及时纠正,并在市场陆续推行定额征税和划行规市、分类经营。前者是即按摊位地段和商品类别,经自报公议,确定每一摊位的应税营业额,按税率计算出纳税定额,一年一定,按月份交,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欢迎,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户进场摆摊。后者是对市场统一布局,对商品实行分类分区交易,有效提高市场商品的集聚效应,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对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义乌市场越来越有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像潮水一样涌来,小商品市场再次扩建。1992年11月,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一期开业,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五金、文体等商品。“我的摊位号码是15563号,是按照行业抽签,经公证处公证过的。”在篁园市场摆过摊的商户虞兴阳告诉记者,当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是全国知名,市场的管理也逐渐规范,市工商局对市场经营品种实行划行规市,把市场分为8个交易区,经营商品初分为8个大类,通过划行规市,同类商品放在同一地段经销,客商对花色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货比三家”,使假货也逐渐失去市场;同时,促使商品系列化、多样化和市场专业化,使商品质量和花色品种不断升级换代,促使商品价格趋于低廉、统一。
篁园市场开业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户来义乌摆摊。短时间内,市场摊位很快爆满,为了能拿到一个摊位,大家也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宗向华的摊位位于市场大通道,客流较为集中,生意非常好。据他回忆,白天在摊位接单,晚上蹬着三轮车为客户送货至下榻的旅馆,然后等待客户付款,基本上要忙到10点后,每天如此。
做头花生意的虞兴阳,工厂在廿三里华溪村的家里,因为通往市区的道路不好走,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把货物装车往篁园市场运,日复一日颇为辛苦,好在生意非常不错。虞兴阳说,有时候,他赶到篁园市场时,市场还未开门营业,门口却围满了各地来义进货的商户,他带来的头花,在市场开门营业前,都已经被全部买走。
全国各地客商纷至义乌,为市场带来了人气、订单、成交额。1992年3月2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全国十大市场新闻发布会,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全国十大市场榜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1991年义乌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0.33亿元,位列全国各市场之首。1992年8月3日,国家工商总局下文,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篁园市场第二期工程建成开业,市场总规模达到128000平方米,摊位141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同年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大关,达101.17亿元。
市场主体多元化买卖全国货格局形成
随着义乌小商品知名度的扩大,全国各地客商不断涌入义乌市场,摊位不足的问题日渐显现,经营户要求安排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时任义乌市工商局局长周关福在“我眼中的市场三十年”一文中提到:1992年,全国出现了兴建市场的热潮,中国小商品城要不要继续扩建的问题,又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经过反复论证,调查考察,市委得出了结论“小商品市场必须再次扩建”。其中,就有在宾王小区兴建由副食品市场、纺织品市场等构成的综合市场这一建议。
1995年11月,拥有8000个摊位的宾王市场建成开业,专门经营服装、副食品等产品,成为当时国内设施最先进、最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彼时,在篁园市场摆摊的宗向华因为生意越做越大,原有的摊位已无法满足其需求,于是转而在朝阳专业街租商铺经营,因而错过了入驻宾王市场的最佳时间。1999年,宾王市场A区有多余商位空出,宗向华与十多个批发领带夹的经营户将摊位从朝阳专业街搬至宾王市场A区二楼,从此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宾王市场跟篁园市场最大的区别,就是摊位面积增加了好几倍,货架上可以摆很多产品;跟专业街比,客人更加集聚,价格更加透明。”宗向华告诉记者,产品多了,客户挑选起来方便,订单也就更多。有时候,客人下单太多,他在店里写单据都来不及。当时,整个市场都处于不愁订单、不积压货、不欠款的火热状态,现金流十分充裕。
可以说,从1995年开业到2011年正式“落幕”的这16年时间里,宾王市场见证和助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腾飞,也成就了一大批经营户。期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也从搬入宾王市场前1994年的102.1亿元,迅猛增长到2011年的515.12亿元。
迭代升级的不仅是市场规模。商城集团相关人员这样梳理1992—2001年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发展历程:这一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是抓住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国内贸易,构建国内商品流通网络,市场总体功能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开始逐步超越其他市场,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