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一组数据告诉你。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义乌的发展是过硬的,在有些方面还非常突出;义乌发展的经验十分丰富,既有独到的方面,也有许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方面。”他还将义乌发展经验生动地总结为“‘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那么,“无中”是如何“生有”,“点石”是如何“成金”的?曾经贫瘠的浙中小县义乌,如何一步步崛起为“中国式市场经济的最佳典范”?
改革开放40年,义乌的成长史背后蕴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为什么:
——自发生长的市场与有效有为的政府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位铜像级县委书记为什么会被百姓长久地怀念?
——为什么要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坐标上,执政者与民众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
——5代小商品市场、12任书记,前赴后继、代代相传的改革理念又是什么?
当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时,梳理和回答这些为什么,有义乌意义,同样有中国价值。由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写了本组来自义乌的报道。本组报道共三篇,以下为数据篇。
义乌,古称“乌伤”,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小城。
自1982年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开始,在先后12任书记的带领下,义乌历经5代市场变迁,从“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不仅首创了“兴商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造就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奇迹。
昔日贫困落后的农业县,华丽变身世界知名贸易城市,书写了一段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中的传奇。
这是一个“建在市场上的城市”。玩具、箱包、钟表、五金、饰品、家居用品、电子产品……在浙江义乌,小商品无奇不有、无所不在,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络绎不绝的采购商。
凭借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截至2017年,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8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158亿元,是1978年的905倍,年均增速达18.6%。同年,义乌全市财政总收入也已达到142.1亿元,是1978年的711倍。而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义乌更是达到了653.8亿元,远超1978年数据的1072倍。
从“鸡毛换糖”到货郎担“咚咚”声的拨浪鼓响;从“提篮女”冯爱倩叫板县委书记谢高华……
义乌,在一幕幕历史瞬间的见证中发展着。
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义乌历经风雨坎坷,硬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变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
这就是义乌,一个让人不可思议而又令人十分向往的城市,一个从贫困之地上崛起的富裕之都。
如今,义乌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正以无限的投资潜力和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客。作为我国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从中国的义乌向世界的义乌高速挺进着,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日用工业品接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2017年,义乌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达344.9亿美元,位列浙江全省外贸十强县(市、区)榜首,其中出口额约占浙江全省的八分之一、全国的六十四分之一。
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在义乌迅速发展着。曾有媒体做过统计,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上,零售网商中有70%的商品来自义乌市场;批发网商中,有80%以上的商品来自义乌。
义乌,这座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著称的城市,在新经济浪潮之下,正在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电商之都”。
2017年,义乌实现电商交易额2220.03亿元,同比增长25.30%。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其中,内贸电商1472.46亿元,同比增长31.25%;跨境电商747.57亿元,同比增长15.03%。
跨境电商的发展,也让义乌的“中国制造”商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运送到国外。
而以义乌为起点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开通,则成为了“中国制造”商品走向世界的新载体。
从开通至2018年11月8日的4年间,“义新欧”中欧班列共计运送5.05万个标箱。让全世界都能享受到“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
“丝路”铺铁轨,汽笛换驼铃。“义新欧”班列不仅加速着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步伐,更成为了“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纽带。
义乌也借此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
义乌的实践证明,小商品也能成就大市场,小县城也能实现大梦想,小地方也在影响大世界。而在“以小见大”“以小博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