锃亮的皮鞋、笔挺的西装、一丝不苟的发型、与胸前红色徽章颜色一致的领带……15日早上,在浙江省义乌市做外贸生意的尼泊尔商人杰克,颇有仪式感地换上了这样一套与平时不一样的行头,因为今天他的身份是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的一名调解员。
今年年初杰克进入外调委,外调委除了义乌本地的调解员志愿者,还有像他一样的21名“洋调解员”,来自新加坡、韩国、菲律宾、苏丹、埃及等19个国家。“我们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外籍调解员要求至少会三国语言,处理涉外纠纷时语言障碍的破除,能增加调节的亲和力和公信力,提高调解成功率。”杰克说。
正式上任前杰克做了3个多月的“旁听生”,学习其他调解员的工作方法,现在他已经懂了一些调解“套路”,帮助十多名外商协调好经济纠纷。杰克说,帮助别人也是在推动自己学习,自己对中国的文化、法律、社会规则更加熟悉。
约定的调解时间是9点30分,杰克提前半小时就到外调委了解背景资料。虽然精通普通话,但对中文文字认识不多,本地的调解员工作伙伴把申请书念给他听,他认真地记录关键信息,还时不时追问一些细节是否有说明。
准备工作就绪,调解双方却临时改变计划,下午才能到场,杰克只好把原本下午的工作提前。他先到了义乌商品城一家卖打底裤的店铺,向老板确认包装规格和商品底价。
因为和这家店铺老板相识多年,聊完生意后两人像朋友般随意交谈,“我在老家的酒厂打了50斤粮食白酒,下次咱哥俩聚聚”,“这是今天早上刚做的义乌特产红糖麻花,你尝尝”……店铺老板跟杰克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杰克说,“跟老朋友做生意真的舒服”。
走出打底裤店铺,杰克给一位正在商品城采购的印度客户打电话,说带他去一家生料带店铺看产品,生料带伸缩性能、外盒颜色、内圈大小、包装材质尺寸等细节,杰克耐心地帮助印度客户和店铺销售员沟通,时而印度语时而普通话,他在两种语言中切换自如。
短暂的午间闲暇时刻过后,杰克回到外调委去处理原定上午调解的纠纷。一开始调解进行得并不顺利,双方互不让步,情绪也不太冷静。杰克和他的工作伙伴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
杰克把外商请到调解室外面的走廊,跟他把道理娓娓道来,外商的表情也逐渐平静,最后露出微笑。
回到调解室时,两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的想法,疏通了矛盾、化解了纠纷,杰克如释重负。
在义乌生活了14年,杰克说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结识了很多朋友,事业也越来越稳定,未来还想继续在义乌创业生活。
“每每出差回来路上,看到高速公路牌上的‘距离义乌还有20KM’,心里都会感叹终于到家了。”之所以愿意成为“洋调解员”队伍中的一员,杰克说正是因为觉得自己这个“新义乌人”有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为城市的开放发展出一份力,在义乌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也希望有更多来义乌的外国人能感受这里的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