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西、金东、兰溪交界处,双尖山、覆釜山、萧皇岩三座大山紧紧相连,直插云霄。萧皇岩下有一条小溪向南流淌,此溪即为潜溪,自源头流过六华里处,兀被陡立的青岩石山横腰拦住,这拐弯处,便是上溪镇潜溪行政村沿华自然村的所在地。
宋濂祖裔地,同族亲如初;家风历沧海,共著孝义书。沿华村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宋濂的祖裔地,据《潜溪宋氏宗谱》记载,沿华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1500年左右,宋濂胞兄后裔始自金华傅村迁至沿华结庐驻足、繁衍生息。晨曦昏暮,每一天关于“忠孝礼义廉”的动人故事都在这里如期上演。
如今,宋濂家风的挖掘正融入沿华和美乡村的建设中大步向前迈进。昔日村庄的山前空地上,拔地而起的宋濂塑像与文化长廊等,正邀人穿过百年时光隧道,遥忆起那个写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勤奋读书人,那个大书于门曰“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不为金钱折腰的廉吏,直面先贤,聆听家风,令人肃然起敬。
宋濂故里地 忠孝传家久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信为要。”数月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宋濂文化节”让沿华这座文化古村“热闹”了起来,莲(廉)洁墙前村民一齐“忆家训、谈家风”的场景使得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不断涌现出来。
宋濂是义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廉吏之一。他留给宋氏后人的包含修身、勤学、清廉、劝善、处世等多个方面的家风家训,寄托着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激励和教育着沿华一代又一代后人守正规直、诗书传家。
在《义乌县志》记载着,回归桑梓的宋濂做了一件好事,便是成立釜山书院,以诲宗族子弟。如今虽然书院的遗迹已毁,但“耕读传家”的家风还在沿华这片土地上继续着。宋濂的身教言传,延续了宋氏后人耕读传家、知行并重的家风。对此村里曾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在全村300余人中,从事老师、医生职业的村民人数颇多。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一代代长辈的讲述,使得先辈宋濂的故事早已熟稔于心,他的出生、他的不凡以及他的悲愤,常常令我们动容。”潜溪村党支部副书记宋晓东说,近年来村里对宋濂家风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便是想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来传承村庄数百年来的精神尺度。“正是因为这个尺度的存在,才构筑了如今沿华后人的行为准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祖辈留下的文字上写得一清二楚。”
民风淳厚,礼仪有节,是如今许多来访者对沿华村的深刻印象。在村头巷尾,先贤的人生哲理、处世德行仍被人广为传颂着。以好家风塑造好民风,丰沃的历史文化成了沿华村民可供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传统美德,正融于村人的血脉之中,在新时代的呼唤中,熔铸成全新的村规民约,成了沿华村推动家风建设的重要资源。
“好家风蔚然成风、好民风自然水到渠成,近年来和美乡村建设的各项举措,村民都自发冲到第一线献策献力,这跟好民风的反哺密不可分。”宋晓东说。
家风传百载 清风继世长
“贤书戎马乾坤变,任大学士翰林院,慎案株连涉四川,一生长歌余黄岭……”一首七言打油诗,村民宋正伟将它方方正正地写在稿纸上,这是他眼中的先祖宋濂。诗句不慎格律、不究辞藻,简单却感情尽现。
“宋濂廉洁自律,其品行受到历朝君子的推崇。”随意询问一个沿华村民,大家都可以引以为傲地讲述起自己先祖的逸闻趣事。
宋濂清廉高洁的为官作风,在沿华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话。斗转星移,近半个世纪后,如今关于宋濂的廉政家训主题景观在这里落成,不仅介绍宋濂的事迹,更有代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谱。贤臣廉吏立家规、树家风,其中既有春风化雨的生动故事,又有辑之成文的传世家训。
“一无欺心;二无忌心;三无嫉妒;四无饰非;五无贪污;六无虚语……”村民宋正校说,祖辈先贤留下的“传家宝”带领村民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一个个家庭的成长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求子女皆闻达,只希望他们为人处世上能和沿华先贤一样,不忘初心。”
“从严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做人,干干净净为公,严格管好家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艰苦朴素,一心为民。”多年来,村两委一直认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时常奔忙于村庄建设火热的第一线,奋斗在全村中心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中。
据了解,未来潜溪村沿华将以宋濂精神为主抓手,通过继承和发扬宋濂在廉政、教育和家风家训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打造宋濂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党员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方式,引导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村庄建设,形成自发参与、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宋晓东说,其间还有不少老党员,原本完全可以不参与,但他们却主动投身到工作中。“通过家风这个载体,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员干部和每一个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沿华宋氏后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正因为家风传承,全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宋氏后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园的累世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