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品年味 话年俗 迎新春 传统春节 义乌人这么过

发布时间: 2019-02-03 08:06:19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张静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红粿和馒头等传统喜庆点心则是义乌人民在春节期间用于自家宴请时必不可少的菜品。

每逢春节,义乌城乡家家户户都会精选红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寄语祥瑞,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

  中国义乌网2月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年俗深深,年味浓浓。

  原汁原味的春节是一种味道,浓浓的年味带着祝福温暖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原汁原味的春节是一种情感诉说,是城市发展脚步如何加速也逃不离的精神烙印。

  年味究竟是什么?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喜庆,还是炊烟袅袅升起时各家各户的烟火味,抑或是居家团圆的幸福与祥和。追寻年味,抚慰归心,无形间年味已化作年轮的原点,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里,如绵绵细雨般浸润着人心。

  舌尖上品年味

  正月里的义乌,是氤氲在炊烟和香气中的。箬笋焐肉配馒头、蒸红粿、切麻糖……一样样,把过年的气氛酝酿得饱满而浓稠。

  刚进腊月,家住城西街道的市民胡婧便请了一位当地有口皆碑的麻糖匠来到家中,制作义乌人每年必不可少的春节名点———麻糖。一口半人高的火灶,其上立一口熬制糖浆的大锅,灶里的柴火烧得正旺,锅里的红糖浆“咕噜咕噜”冒起了泡。待火候一到,师傅便麻利地将早已准备好的芝麻、核桃、花生等原材料倒入锅中,随着糖浆一齐搅拌均匀,倒出,及至冷却凝固,再一片一片工整切好,松脆香甜的麻糖便完工了。

  关于义乌切麻糖的习俗,在《义乌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除夕前,“家家切炒米糖供春节茶食”。《义乌风俗志》中则有了更多的描述:春节期间,全县城乡用糯米、粟米、油麻、花生、大豆,经过蒸炒爆后,用红、白、麦芽等糖切制“麻糖”,或称“炒米糖”“胖米糖”与“寸金糖”。

  “在我们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心底,关于春节的记忆中肯定都有这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幸福味道。”胡婧说道,主妇们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背后,寄寓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甜蜜希望。

  除了麻糖以外,红粿和馒头等传统喜庆点心则是义乌人民在春节期间用于自家宴请时必不可少的菜品。宴初,在宾客们将酣未酣之际,呈上一笼热气腾腾的蒸馒头,辅以鲜艳欲滴的红烧肉与淡色素口的箬笋,一口咬下去,鲜美浓郁、满口生香。宴尾,一盘香甜软糯的蒸红粿常常被各家巧妇作为“压轴菜”捧上席面,未待放下,心急的食客便手拿起一只,轻咬表皮,啜一口内陷里的芝麻糖汁,喷香的滋味由舌尖氤氲上了心头。

  “老板,给我来五十对馒头!”“老板,帮我装置一些馒头,我准备寄给春节回不了家的儿子……”连日来,上溪镇荷市村吴贤良家的老馒头作坊里,人来人往、分外热闹,一笼笼早已蒸置好的馒头,很快便一售而空。“40多年的做馒头岁月中,年年春节都是作坊最忙的时候,馒头是义乌人春节饭桌上的头道菜,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虽然忙碌,但对于吴贤良老人来说,这份从十五岁便开始承袭的手艺活更凝结着他丢不掉的乡情。

  据记载,吴店馒头是义西有着百年历史的名小吃。外形为半圆状,柔软而带韧性,用手一抓,整个馒头缩于手心,放开则复原如初。传统的吴店馒头,是义乌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中的主食,也是历来老义乌人礼俗红白喜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份礼物。

  制作吴店馒头的工艺十分讲究,从选面、和面、揉面、成型、发酵到蒸制出笼,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才能保证做出色香味美的馒头。如今,有着百年历史的吴店馒头早已凭着纯正的口味以及独特的做法,成为义乌别具特色的地方“食味”文化。

  “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平日里就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是,过年时的那些美味,依旧是我们味蕾上最绵长的记忆。”市民吴小姐说道,大家在小屋里共享美食、笑语声声的温馨场景,那一份真实的情感以及蕴含在吃里面的独特年味,成了她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年俗里话新春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每到春节,热气腾腾的年俗,一下让年味沸腾起来。传统年俗的点滴准备工作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这里面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着人们对乡土记忆的执着坚守。活态传承的年俗里,有着道不尽的欢欣意味。

  义乌人过年,讲究一个团圆和热闹,张灯结彩的城市,给人一种安宁而喜庆的美丽。不论是春节前夕的洒扫室堂、粘贴春联,或是年三十的谢年及团圆饭,抑或是亲自上门拜年“恭贺新禧”等春节民俗,都要求全家老小齐上阵,大伙笑语盈盈地同做一件事,或许是许多义乌人心底最暖融融的情感期盼。

  据民俗文化爱好者吴优赛撰文介绍,每逢春节,义乌城乡家家户户都会精选红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寄语祥瑞,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春节前,在义乌城乡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热闹盈盈的场景,书法家现场铺台蘸墨,以笔寄意,在红纸上书写新春的祝福,送给来往的市民。此类活动很受市民欢迎,分秒中便有人如获至宝地捧走一副春联,那句真诚的“谢谢”,让整个冬日变得温暖起来。“在我的记忆中,老家农村的春联都由父亲亲自书写;改革开放后,多用印刷春联。当时没有胶水,母亲便在有木柄的铜勺或钢精热水壶瓶盖内将麦粉和水调匀后,放在小风炉上加热制作成浆糊用以粘贴。”

  吴优赛也写到义乌人贴春联的诸多讲究:双扇门一般贴七字成双春联,单扇门贴四个字的“斗方”。猪栏、鸡鸭舍等处贴“六畜兴旺”,寓意畜禽满圈,牛羊成群;灶君的小格子贴“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保佑平安。菜橱贴“五味调和”或“勤俭节约”,谷柜贴“五谷丰登”或大写的“丰”字,风车贴“去伪存真”,床前贴“和美幸福”,门框贴“开门见喜”或“迎春接福”。

  每年年三十,爆竹声声起的时候,便是各家开始“谢年”了。据《义乌民俗》一书记载,年三十夜,厅堂或中心间悬挂祖先容像,俗称“红太公”,早晚上香,于年初四卷收。通常年初一东方发白,洗漱完毕,家主率全家大小,手携灯笼,在香案、祖像、灶君前上香,然后大开中门,贴“开门见喜”红纸条于门框。朝东方(或喜神方)礼拜,插香于门框,放一串小火炮,置灯笼于镬灶烟囱背,然后把门关上。女人休息,男子烧饭,早餐为面或米羹,加上米粽,称“耕耕种种”。早饭后,男人携灯笼去祖坟向太公拜年,插香、压纸,谓之“上坟”。折回冬青枝、柏枝、竹枝,插于门首、灶头,以兆“一年青健”。

  “现在的谢年流程相较以前简化了一些,在我家通常是准备好豆腐、红粿、糯米、桂圆、橘子、馒头等并置于小盘内。盘的摆放有其讲究,再摆香烛于桌案两侧,最后放三盏茶、六杯酒于最前端,全家老小于案前共同祈福来年和顺。”家住后宅街道新华村的张健宏说道,每年的“谢年”,也是家中的小辈向晚辈普及传统民俗的最佳时机。

  年初一,穿新衣,走亲戚,串邻居,你来我去,互相拜年。春节期间的拜年互访,也是义乌一项古今皆通行的风俗。《义乌民俗》一书中对义乌拜年的讲究有详细的记载,拜年时先给外公外婆、丈人丈母、亲家公亲家婆、舅父舅母拜年。外公、外婆要对前来拜年的外孙分压岁钱。受拜要回拜,回拜叫“回年”。长辈不必回年,而由晚辈或后辈去。一般平辈回年原物加倍或加一物送回。招待拜年客,除了糖果、清茶、“子汤”或茶叶蛋、点心,还要酒肉款待,包括馒头焐肉。拜年客,除了远道,一般不留客。

  到亲戚家去拜贺新年吉祥美好,不能空手,一定要带去礼品包。拜年的礼物,原是“糕点”,因多数礼物一斤一包,因此统称“斤头”。白糖算普通,注明“上白”。除了糕饼,都用草纸包成“元宝”的形状,底面加一条红色纸条。以冰糖、桂圆、荔枝、南枣、北枣为贵重,一般是红糖、白糖、油枣、市荷糕、小方糕。以双副(即两包)为尊重,一包白糖加一包小方糕或柿饼之类,算很客气。送豆腐皮之类的土特产,也视作敬重。

  舞龙灯庆元宵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在义乌,自古有着“除夕晚上火,元宵夜里灯”的说法,一些村庄每年大约在正月初十过后,铿锵的锣鼓便伴着震耳的鞭炮声,将一条条“祥龙”唤醒。它们拖着华丽的身姿,带着吉祥和祝福降临人间,将平静的乡村渲染得分外热闹。

  “一二三,起!”统一的口号声中,迎灯队成员左右手上下抓住灯板桥下的抬柱,齐刷刷地将灯板桥扛上右肩,顺着节奏稳步向前走去,此刻礼花齐鸣、锣鼓喧天,远远望去,百米余长的龙灯队伍似一条游走在村落内的红色长龙,一路撒播下节日的喜庆种子。

  古时有舞龙祈雨消灾降福的传说,到今天,这种祭祀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其中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与追求。“迎龙灯,过太平年,祈盼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佛堂镇王宅村村民金黎青说道,每年村里若是迎龙灯,一定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灯,好不热闹。

  据义乌市志办考证,自古以来,我市正月十一便有送灯的习俗。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县城各大姓成员分成五批,每批十甲,五年轮到一年,轮流值年。是日,值年各甲每甲虔诚恭送一盏“百圈”巨灯,给县城隍庙正殿悬挂,报谢明嘉靖年间(1522~1566)义乌县城隍神阴助义乌兵,在浙江、福建沿海剿灭倭寇战斗中获得全面胜利,解救出众多被俘民众,而义乌兵牺牲甚少的恩德。同时送去表示祝捷的红布旌旗,向神报捷,称“红旗祝捷”。送灯、送旗,都用连根连梢的新鲜小竹。每甲推选二人参加送灯,送灯队伍,由多个锣鼓班鼓吹前导,行经城内各主要街道,而后送进城隍庙。送灯者人人衣冠整洁,在当日各种场合,包括宴会当中,都要仪态凝重,举止端方。送灯仪式庄严隆重,全城肃穆,民众倾城而出,夹道伫视,无人喧哗。

  正月十五称上元。夜晚称元宵或元夜,为灯节。兴张灯彩,兴迎龙灯,兴观灯。厅堂悬挂祖先容像,庆贺元宵,欢度灯节。古代,城内四街设“竹棚彩障”,“悬灯其上”,“祠庙盛张灯彩”。至民国之初,四街架棚挂灯之俗已不见,祠庙、厅堂盛张灯彩之俗依旧,迎龙灯之俗较普遍。畈田朱村于祠堂门口摆猪羊祭。偶然也有雅士利用元宵灯节的机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给佳节增添生气。

  正月十五前后迎龙灯。据义乌地方志记载,迎龙灯的风俗大概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迎灯历史悠久,由于称灯头为“神”,参与者谨慎小心,不吵不闹。所到神庙,都设斋祭请,所过村户,争相设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