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5月24日讯(通讯员 王江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举手间的民生小事,实则关系生态环境发展的社会大事。自去年7月份全市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创建工作以来,后宅街道找准定位,花大力气积极做好上河等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出了“家有小桶、外有大桶、桶车对接、分类运输”的分类模式,随后在街道全域推开新模式,很快形成了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走进家门口
将防诈骗宣传带进千家万户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首先就是要走访到位、宣传到位,后宅街道运用好党员联系户制度,发动党员走进农户家中宣传、引导、监督垃圾分类的同时,挨家挨户发放网络、电信诈骗宣传资料,一并做好宣传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工作。
搭起感情桥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针对在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后宅街道工作人员做到全面掌握,力争在一线解决、在源头化解。在垃圾分类走村入户期间,工作人员能准确排摸出各类特殊人群和不安定因素,确保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各类民情诉求,力争小事不出村。据悉,五月以来,后宅街道各工作片、社区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现场,成功调解邻里纠纷12起,解决群众提出的道路、路灯、财产、土地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16个,帮助20多名老人解决生活、心理困难。
找到切入口
将安全生产工作协同推进
全面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后宅街道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联系群众为抓手,小区不落户、户不落人,村干部、党员在挨家挨户上门做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同时,对出租房、企业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消除。方塘村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摸索出类似“出租房、企业消防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垃圾分类承诺书”。此举不仅确保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而且真正做实党员联系群众。
后宅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镜跃表示,通过两个月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是能走进千家万户,能和群众搭上感情桥的最佳入口;是防诈骗宣传、出租房、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农村房前屋后环境、小区门前五包及楼道管理等社会治理的最佳载体,我们必须长期做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