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内一处水域,水清岸绿。胡昕然 摄
浙江在线金华7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昕然通讯员朱智翔)盛夏时节,行走在浙江义乌苏溪镇的大陈江畔,只见天光云影共徘徊,三三两两的居民和游客在河边绿荫下休闲纳凉,散步赏景。谁能想到,眼前这条清流曾经污水汇聚,在水环境考核中长期名列末位。此番巨变,离不开义乌两年多来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精细化雨污分流,让大陈江恢复了清澈的面貌。在义乌全境,五年来,内河水质实现了从劣Ⅴ类到基本Ⅲ类的跃升,连续三年勇夺浙江治水最高奖——“大禹鼎”。
7月11日,浙江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现场会在义乌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自去年5月浙江开启“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来,全省已累计完成95个镇(街道)、210个生活小区和32个工业园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此外,今年浙江计划完成310个镇(街道)、800个生活小区、52个工业园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在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的过程中,义乌贡献了哪些经验?
瞄准污水直排源头
治水当以治源头,污水直排一直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义乌瞄准源头防治,全面打响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攻坚战。在开展雨污合流整治的基础上,义乌从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设施运维全管理、污染源全管控、河道水质全达标5个方面推进建设。
位于苏溪镇的浙江思源丝网印刷小微产业园区,主营高档织物面辅料的织染等业务,早些年也是义乌的68家重污染企业之一。如今,这个园区内实现了“污水零直排”。其中,一楼车间的工业废水管网引人注目。记者了解到,这些管网全部采用明沟套明管形式,长度达165米;二楼及以上车间的工业废水管网采用架空管网形式,长度达228米。“园区内集聚着印染企业,不下雨的日子里,路面难免有污染物积累,一旦下雨,这些污染物就会被雨水冲走,如此一来,雨水就变成了污水。”该园区负责人说,为解决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料造成面源污染处理难问题,该公司还建设了初雨管网,以每次中等雨量降水为标准,前15分钟的雨水进行采集并建立初期雨水收集系统。
据悉,浙江思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后花费90余万元开展明管化建设。在义乌,浙江思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缩影,积极投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并不鲜见。
截至目前,义乌财政投入48亿元、其他渠道投入150亿元用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4万吨。预计2021年底,全市污水日处理量将达76万吨。全域366个区块中95%已完成创建,预计7月底可全部完成创建。
兼顾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向来是讨论的焦点,“污水零直排区”不外乎如此。浙江通过这一年多来的建设成果,完美回应了这个疑问,“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一定程度上助力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
“开展零直排区建设,是对区域环境的一次综合性整治,要以零直排区建设为契机,倒逼企业的淘汰、提升、转型。”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义乌后宅街道起航工业园区曾是个“低散乱”企业的集中地,园区内的企业废水处理不规范、环境管理不到位。后宅街道以零直排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拆除企业之间的围墙、建设集中配套的公共设施等手段,对原有的产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治和升级改造,企业得到了实惠、环境得到了改善。因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而受益的还有不少义乌的老小区,在义乌江东街道临江社区等一大批老小区环境提升,停车位、道路黑化等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正是“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要义所在,也只有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协调统一,才能高质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管网机器人等专业运维设备胡昕然摄
建立智慧排水综合管理平台
污染治理,三分建,七分管。目前,义乌全市新建成的主干污水管网,相当于义乌往返北京一趟的长度,此外,还有庞大的毛细血管以及8万余个窨井。针对主干管网运维,当地已经建立智慧排水综合管理平台。平台将高度复杂的水环境系统,构建成管网运维、管网建设、水量调度等大数据平台。在义乌后宅街道的智慧排水综合管理平台上,记者看到,城区施工方在施工时不慎将井盖掉落,管道过水减少导致拥堵,信息马上发到巡管手机,巡管人员调管网机器人进管排查,在十几分钟后,专业维修人员赶到现场立刻解决问题。
同时,义乌还积极引进市场化运维机制,保养好“毛细血管”。隔油池是治理餐饮、理发等小行业的重要设施,新建的隔油池等预处理设施由镇街统筹、业主出资,聘请专业的环保公司负责日常清掏和油污回收。市场化运维是否合格,考核来评定,镇街网格员对运维情况进行抽查监督,公司运维费与此直接挂钩。
“义乌已形成了从天上到地下的‘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管护体系,通过源头治理、运维常态、督查监管等手段,实现水质达标全优的目标。”义乌市治水办常务副主任龚根兴说,到年底,义乌将全面完成全市274个城镇区块及9个工业区块“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污水零直排”县(市、区)。
不断提高的建设效率,准确无误的问题排查,高科技赋能的长效监管,浙江距离实现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已经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