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初心不忘 望道“得道” 传承信仰,红色大道富乡民

发布时间: 2019-09-29 10:02:39 来源: 金华晚报 作者: 记者 张枝昶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陈望道,义乌人,1891年1月出生,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6月回国,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苏步青撰写的对联:“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明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可以说是概括了陈望道一生的功业。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望道’是他自己改的名字,而且他不但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还把两个弟弟分别改为陈伸道、陈致道。”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吴小锋说,“望”可以理解为展望、追求,“道”即道路、道理、真理。正因为陈望道怀着救国救民的初心,才会在笃信“教育救国”时回村办村校,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出国学习科学技术,最终寻求到共产主义真理,并为此奋斗一生。

  初心翻译者:真理的味道很甜

  “高高一池塘,盈盈三千方。西流泽义乌,东灌润浦江”。以池塘而命名的义乌分水塘村,因陈望道而名扬四海。在分水塘村,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一个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1920年的一个春夜,29岁的陈望道回到义乌分水塘村,在柴屋内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在屋外关切地喊:“孩子,你吃粽子要加红糖,吃了吗?”陈望道应声答道:“吃了吃了,甜极了。”等到母亲进屋收拾碗筷,看着陈望道笑出了声,此时满嘴墨汁的他才有所发觉。陈望道说:“这就是真理的味道,比红糖还甜。”

  其实,在陈望道之前,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都曾在文章中摘译或者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片段,但一直没有中文全译本。1919年6月,《星期评论》在沪创刊,编辑部很快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提上日程。讨论人选时,《民国日报·觉悟》主编邵力子推荐了时年29岁的陈望道。1920年3月,陈望道收到了邵力子的信。回信后不久,陈望道便收到了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为了译书,陈望道回到义乌分水塘村,独自住进了早已作为柴屋的老宅。

  柴房实际上是陈望道家的老屋,房子年久失修,四面漏风。陈望道把一块木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桌子用,又当床用。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尽管因为《星期评论》停刊,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没有按计划连载,但辗转出版的单行本,很快风靡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群体。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初版的1000册,很快售罄;次月重印的1000册,也很快被抢购一空。到1926年5月,共出版了17次,累计数十万册。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教育和引导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早期党组织。“我信仰共产主义终生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在1923年对沈雁冰说的这句话,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初心讲解员:本家叙述情意真

  如今,陈望道的初心事迹正由其堂侄女陈华仙解说着。陈华仙是该村一名普通的农妇,当过乘务员、做过幼师,2011年成为陈望道故居的管理员,2016年开始兼任故居讲解员。“以前就听过很多陈望道的故事,但直到我做了讲解员,才真正了解陈望道。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救国救民的初心让我很佩服”。

  昨天,在分水塘村见到陈华仙时,她正在为一批游客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游客提出的问题,陈华仙都能对答如流。“2011年,陈望道故居成为浙江省文保单位后,需要一个管理员。我爷爷是陈望道一起长大的伙伴,在我的记忆中,爷爷经常跟我说起陈望道当年的故事,所以我觉得自己来做这个工作很合适。”陈华仙说,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因为这份工作既累工资又不高。但陈华仙却很坚持:“对我来说,不管工资多少,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陈华仙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名叫陈明山,而陈望道本名叫陈明融,两个人是堂兄弟,两户人家还是隔壁邻居。陈华仙说,在他爷爷眼中,陈望道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术不断钻研。“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时,就在是使用‘怪物’还是‘幽灵’上思考了三天。”在国民党政府疯狂抓捕共产党人时,陈华仙的爷爷曾掩护过陈望道。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还在上海给陈华仙的爷爷介绍了一份工作。对于陈华仙而言,陈望道故居就是她的家,而成为故居管理员和讲解员,是一种缘分,也是责任和传承。

  随着以分水塘村为核心的望道信仰线开发,分水塘村也早已风貌大变样,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陈华仙每天接待游客在100人以上,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为此,陈华仙陆续带出了一批新的讲解员,她们都来自陆港集团。空闲的时间,陈华仙会与她们分享自己讲解时的体会与心得,并告诉她们,在讲解陈望道的事迹时,必须把对陈望道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把他的事迹讲得更生动。“陈望道的求真精神很伟大,作为他的晚辈,我有义务和使命,把陈望道的那份初心分享给每一位游客。”陈华仙说。

  初心富民路:传承信仰乡村美

  义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义乌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浴血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义乌的红色文化开始反哺乡村。义乌“望道信仰线”便是一个红色文化开发、乡村振兴的样本。

  “望道信仰线”是义乌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之一,由城西街道和陆港集团共同打造。核心区块规划以分水塘村为核心,用红色文化串联起一个个乡土村落,形成了“村村有看点、处处是景观”的“望道信仰”和美乡村精品线。据义乌城西街道党工委委员陈资彩介绍,望道信仰线总体规划从自然景观提升、产业植入、文化发掘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满山杜鹃红,十里杏花香”为主题,“一带一路,两镇一区”为基本规划思路,“一带”指的是东黄线文化产业带;“一路”指的是山水生态景观之路;“两镇”指的是望道红色小镇,何里慢养小镇;“一区”指的是香山生态休闲区。

  “望道信仰线”包括5个核心节点:一是“红色火种”分水塘,二是“无中生有”何斯路,三是“义乌经验”横塘村,四是“中国方案”七一村,五是“大有名堂”石明堂村。在分水塘村,金华婺城区木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利明开了一家素印木版水印工作室。他创作了不少陈望道先生肖像等相关版画,同时还积极开发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文化产品,创作延安、长征等相关主题作品。最让他开心的是,不少来参观陈望道故居的游客,看到他的作品十分喜欢,都想买回去作个纪念。“其实,游客带回去的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多的是陈望道先生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让更多人传承下去。”张利明说。

  从陈望道故居出发,到七一村约7公里。今年中秋假期,七一生态园推出了海狮表演、恐龙展、蝴蝶谷等项目,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笑着说,“望道信仰”红色文化休闲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七一农业生态园是城西街道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旅游的缩影。目前,七一村集体总资产达8.9亿元,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06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从1997年的3700元增至2018年的5.6万元。

  据了解,望道信仰线今年已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4万人次,其中分水塘村接待参观人数12万人次,同比增长一倍,民宿入住率创历史新高;何斯路村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队、散客超过27万人次;七一村生态园游客人数25.5万人次,营业收入810万元。如今,分水塘“信仰火种”+何斯路“山水新居”+七一村“新兴产业集群”,各区域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了游客、住宿、餐饮资源共享。“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以望道信仰为“红色引擎”,“望道信仰线”逐渐成为一条产业富民线。

  

【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