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义乌: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

发布时间: 2020-01-09 11:24:4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蒋筱兰 盛庆乐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我们熟悉的一些老手艺、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悄然远去,甚至消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何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在佛堂老街上,一批老匠人独守老街一隅,安安静静地继续着自己的绝活,传承着浙江的工匠精神。

  佛堂素有“千年古镇、百年商埠”的美誉。佛堂老街,总长度2000余米,直街由上街、中街、下街组成,“商会街”“金宅弄”“盐埠头街”“浮桥头街”等六条横街与直街相交,自古十分繁华。老街上林立着大批明清古建筑,有大大小小的店铺数百家;许多传统手艺人在这里延续着他们的匠心故事,有打铁的、弹棉花的、刺绣的、修钟表的、做锡壶的、打铜罐的……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字,却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共同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老匠人深藏独门手艺,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工艺品,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凝聚着每一位匠人对老手艺的坚守,让“非遗”活起来,让“乡愁”留下来。

  今天推出《佛堂老街匠心依旧(上)》,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走进佛堂老街,领略几位老匠人的独门绝活。

  打锡传承人唐樟德

 焊接锡酒壶的零部件,精益求精。

  今年57岁的唐樟德师傅,是义乌市赤岸镇蒋坑村人。他17岁那年开始学锡艺,先后拜永康、东阳的老艺人为师,干这一行已几十年了。他从学做简单的酒壶、蜡烛台等生活用品起步,后来着手制做工艺更为复杂的仙鹤烛台等锡艺品。就这样,边学边做,他的手艺越来越娴熟,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一度,他撂下手艺活,改行做生意了。

  在锡制品上雕刻富有民族风味的纹饰。

  后来,不断有熟人找上门,请他做婚嫁用品中的酒壶、茶壶等锡器。眼看民间对这些传统的锡器需求量很大,唐樟德师傅重操旧业,又开始干起自己喜爱的老行当,并在佛堂老街开了间门店。

  唐樟德用纯锡打造的仪仗道具,吸引不少外地游客驻足欣赏。

  唐师傅说,做一件锡器,首先要画出锡器的平面设计图;而把平面的图样转化为立体的锡艺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

  栩栩如生的锡制仙鹤烛台。

  首先要把锡块放到炉子里,加温到200多度,化成滚烫的锡水;然后将锡水倒在模板上,冷却后就成了锡板;再将锡板反复锤打,做成1至2毫米厚的锡板;再在锡板上画出图样,用剪刀剪出各个部件,经过哐当哐当一阵敲打,把这些部件连缀起来,锡器的雏形就做出来了。之后,还需要把各个部件的缝隙焊接起来,再经打磨、抛光、刻花等,一道工序都不能少。

  唐樟德用了几十年的打锡老工具。

  制作一把酒壶,大概需要两天时间,若是工艺稍微复杂一些的仙鹤烛台,则需要6天左右。锡金属韧性良好,给手工艺人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创作空间,制作的器具千变万化,经久耐用。一件制作精良的锡器,将实用性、收藏价值融为一体,曾是市民生活中的常用器具。

  唐樟德挑着制锡的工具担子,向游客宣传传统手艺。

  唐师傅说,他现在制做的仙鹤烛台,其中配饰部分的狮子,会“摇”尾巴,能“吐”舌头,在实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趣味性、艺术性,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唐樟德是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类工艺品的传承人,手艺精湛,名声在外,经常有杭州、上海等地的客人,慕名赶到佛堂老街来购买他做的锡器。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