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6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奖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其中,由浙大四院陈亚岗老院长担任队长,浙大四院8人援鄂医疗队作为核心管理团队的浙江省医疗队(方舱),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此外,义乌2名驰援湖北的“话疗”医生——浙大四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蒋思懿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新民,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6小时建成“生命方舱”
浙江省医疗队(方舱),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陈亚岗带队在武汉黄陂筹建方舱医院
2月9日,陈亚岗教授率领的310人浙江援湖北医疗队从浙江出发。他们在抵达后48小时内即完成了黄陂方舱医院A舱的改造和启用。为进一步壮大力量,之前浙江省人民医院派出的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也从江汉方舱医院加入到黄陂方舱医院。2月14日,黄陂方舱医院A舱收治满员。
雷厉风行的“浙江速度”,广受褒扬。2月14日中午,又一项重任交给浙江医疗队,尽快建好黄陂方舱医院B舱。
黄陂方舱医院
“非常时期,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既然缺乏条件,那我们就创造条件!”陈亚岗将5个集装箱外接到B舱的出入口,解决了空间问题,加强了防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仅用了1小时,团队就交出了设计图并迅速启动施工。
2月15日22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历时36小时,黄陂方舱医院B舱建成并具备收治患者的条件。2月16日,第一批患者进入B舱,70张床位当天就收治了一半。
黄陂方舱医院成立临时党支部
负责黄陂方舱医院的这支浙江医疗队来自全省100多个单位,连日来,大家通力协作,互相支持,越战越勇。截至2月20日9时,武汉黄陂区体育馆方舱医院A舱收治128人,B舱收治62人。当天下午,这批浙江医疗队成员转战前往当时即将投用的武汉目前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江夏区日海方舱医院。
温暖人心的“少女懿”
2月20日中午12点,武汉黄陂区方舱医院的饭点到了。一个个盒饭准时发放到了患者手上,但他们熟悉的那句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少女懿”没有响起。
这个温柔清亮的女声来自浙江第三批医疗队队员、浙大四院重症医学科蒋思懿医生。“少女懿”几乎每天中午都坐在话筒前播报,舱内的患者早已习惯听她的午间广播。“少女懿”的播音充满温柔的力量,听哭不少患者。这个方舱医院里的浙江医护们如今转移了阵地,但他们的关爱会留在患者心中。
蒋思懿正在体院馆播音室内播音
第一期“少女懿”广播,她在结尾时哽咽地说,“我们不是武汉人,我们也不是湖北人,但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的所有人。希望大家携手共渡此次难关。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她的语音犹如江南吹来的一缕春风,让一些患者受伤的心得到了滋润。
进舱查房的第一天,蒋思懿发现有些患者敏感、恐惧、充满怀疑。“很多患者是从隔离点和其他医院转来的,被转来转去好几次,内心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方舱内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加重了他们的焦虑。”
如何让患者放下心理防备,唤醒他们心里的爱?她迅速开启大脑风暴。无意间,蒋思懿瞥见角落里有一个话筒,“我不知道这话筒原本是干嘛用的,但一看到它,我就马上蹦出做广播的念头。”
当天晚上,她回到酒店埋头写了3页广播手稿,字斟句酌,改了又改。写完后,她把手稿发到工作群征求领导和同事们的意见。队长陈亚岗教授第一个回复她,“非常棒,看得我老泪纵横!”
第二天中午,蒋思懿拿着稿子坐在了话筒前,“亲爱的患者们,大家中午好!我是浙江省第三批医疗队的思懿,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播报中,除了那些感性的话语,她花了很长的篇幅科普新冠肺炎这个疾病,介绍方舱的情况和出院标准,用科学知识抚平患者躁动不安的情绪。
2月14日,湖北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Ⅲ级应急响应。蒋思懿告诉患者,“这样的天气条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的方舱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请大家不用太担心,我们会留出机动床位,保障大家的安全。我们会将暖气温度调高,也请大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播报之外,蒋思懿也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病人的动态,帮他们解决困难。一个阿姨的双手擦了消毒酒精后过敏皲裂,她就把医疗队发的乳液送过去,让她当护手霜用;有患者反映饭菜口味太重,想吃得清淡点,她就主动和负责餐饮的后勤部门反复沟通。
离开黄陂方舱医院后,蒋思懿还不忘发微信嘱咐情况较好的患者,“帮我关注一下C2的阿姨,她可能是很紧张的,只是比较克制。到时候还得帮我们再跟接手的湖南医疗队讲下,这个阿姨怕吵。”
帽子上写着“有事找我”
北京医疗队1月29日进武汉医院隔离区不久,网上就流传着一张医护人员隔离服帽子上写的“有事找我”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将自己的名字,大大地写在了蓝色医护服上。他,就是丁新民。
丁新民
丁新民是义乌赤岸人,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从海军部队医院转业,从事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近30年,在部队期间也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应急救援工作。
“听说是去武汉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我们呼吸科的20多名医生都报名了,国家、患者需要我们,身为专业医生,没有理由退缩。”大年初三,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有3个小时,匆匆告别家人。丁新民和另外12名世纪坛医院的医护人员加入到北京由12家医院、136人组成的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大军中。
“初到武汉不到4个小时,救治了13个病人,丰富的经验,让我们做出了快速的救治方案,很快用上药,几个病人立刻感到症状减轻。”丁新民分析说,从收治13名病人情况看,轻症患者居多。但他们的心理压力多数都很大,存在焦虑、恐慌甚至恐惧心理。
因此,作为医疗队领队的丁新民采取的方法就是,患者一入院,迅速了解患者病情状态,告知患者“新冠”的发展过程和他们自身所处的状态、严重程度、后续给予什么治疗。对于缺医少药的恐惧,队员们则告诉他们,医疗队是专门从北京来的,能够保证他们的治疗所需。经过充分沟通后,多数患者的心理状态会慢慢恢复平静。
“其实病毒性疾病,如流感一样多数是自限疾病,即通过自身免疫力、多数轻症患者是可以自愈的。如果患者心理压力大,非常不利于疾病恢复。”丁新民说。
丁新民医生进隔离病房前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隔离病房里,经常能听见丁医生对病人一遍又一遍的絮叨:要盖好被子,千万不能着凉了!要多吃饭……这些碎碎念,让病人们感到家人般的暖心。同时,丁新民还时刻关注着医疗队员们的自我防护和心理状态。
丁新民说,自己应急经验丰富,会做好防护,加上出发前,每天都在关注疫情、搜集相关信息、反复思考预案,准备得很充分。但比较担心团队,这次也来了很多年轻人,怕他们精神紧张、防护不到位,他们进去的任务,除了救治病人、捋顺流程,就是确保队员的安全。所以会要求队员充分准备,上战场前的一整天都在进行培训,进去前,挨个儿检查他们的防护流程。
“驰援武汉,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现在让患者看到随着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越来越多、开放收治的医院和病房越来越多,感染了是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而且随着治愈患者的增加,恐慌情绪也会减少。这些积极的精神因素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要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是科学防护的内容之一。丁新民呼吁:不要恐慌、不要焦虑,不要悲观。按照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人的心理平衡对人的健康所起到的作用占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