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芳介绍青岩傅舞蹈文艺小分队。
青岩傅有机更新效果图。
八岭古道青岩傅入口处。
傅氏总谱。
中国义乌网8月2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龚艳)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江东街道青岩傅文化礼堂,正见证着这么一段历史变迁。
锁上青岩傅文化礼堂大门,60岁的文化礼堂管理员傅金芳心中五味杂陈。青岩傅目前正在整村有机更新,村民们会暂离故土,待新房全部建好后归来,届时文化礼堂会再重启。
她的心中,既有不舍,更有期待……
一座青岩山富了一方土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
元末明初文史学家王袆所著的《青岩山居记》,详细记录了青岩山地理特点和风光容貌。作为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一代忠烈,他曾隐居于青岩山,并在此地创办青岩书院。悠悠文脉贯古今,如今,山北的青岩刘成为中国“网店第一村”,连李克强总理都到访于此,点赞“了不起”。山南则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村庄青岩傅,现义乌中学所在地。
提起青岩傅,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依山傍水。它北靠青岩山,南临梅溪,四周还有光明水库和3个水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在这里完美交织于一体。村附近还有一条古道,可通往东阳。在那个人行车马慢的年代,古道上人来人往,运送各类货物,一头连着故土与家园,一头牵着生计与梦想。
浓郁的商业氛围无形中催促了青岩傅人从商的脚步。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年间,青岩傅经商之人众多,远的到兰溪一带卖木材、食品等,近的就在义乌城区开店经商,最近的就在家门口开客栈,供来往客商休憩。
老百姓有钱了,房子自然造得更好了。青岩傅文化礼堂所在的庚太公祠和英六公祠就是当时大户人家所造。两大公祠均造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相连各三间,屋内木质结构,古色古香,尤其是牛腿部分,雕工精湛,上方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且保存相对完整。
离文化礼堂不远的一处古建筑称之为积谷局,据说民国时期全县仅有两个,主要为村民借稻谷所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停用,目前是村老年协会活动场所。
青岩傅大大小小古建筑有10多处,老百姓一般称作12间、14间、24间等。用房屋数量来区分,无形中也说明了村庄曾经的富有程度。
一段创业史红了一个村
在青岩傅文化礼堂墙面上,村史村情大事记清晰描述着这个村的历史沿革——
1955年,青岩傅生产工具中开始出现脚踏打谷机。
1956年,青岩傅在村干部带领下,大年三十开始兴建上龙、下龙水塘。
1964年,联合兴建光明水库,可灌溉1230亩土地,四个自然村受益。
1972年,发展矿业经济,村集体经济逐渐雄厚,于1974年投资2万余元,自行安装生活用电,村民告别点灯用蜡烛、煤油的历史。
……
村文书傅永刚说,青岩傅最“红”的时候应该在1976年前后。当时,村里大力发展副业经济,从各生产队抽掉2名队员组成副业队,专门负责养猪及开荒经济作物。3年间开荒山荒地四个百亩,分别为茶叶一百亩、黄花菜地一百亩、桑叶地一百亩和桔地一百亩,几年时间给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数万元。
之后,青岩傅又自行修路、购买拖拉机、安装自来水等。
从解放初至90年代初,青岩傅犹如一驾马车,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一直走在发展的前列。这背后既离不开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更离不开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青岩傅而言,山,曾是发展的助推器,而山,若干年后又成了阻碍青岩傅再发展的绊脚石。据傅永刚回忆,虽然青岩傅离义乌市区仅5公里路,却一直没有直通的大道,需翻越陡坡,走路个把小时才能到达青岩刘,青岩傅村民都自嘲是离城里最近的山里人。
直到1999年底,义乌中学确定搬迁至青岩傅,南门街延伸至家门口,青岩傅交通不便的状况才彻底改变。
公交车连通、环村道路修通、污水管网接通、养老中心建成……青岩傅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支文艺队暖了一群人
2017年4月,青岩傅村支部委员黄云香找到了傅金芳:“大姐,这次要请你出山啦,村里想成立文艺队,你来牵个头。”傅金芳爽快地答应了。
生在青岩傅、嫁在青岩傅,傅金芳一直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她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就有文艺队,父亲姐姐都参与其中,主要演出《红灯记》等样板戏。家庭的熏陶使傅金芳从小便能歌善舞,长大后成了一名幼儿教师,经常在村里教大爷大妈跳广场舞。
建文艺队的消息很快在村里炸了锅,老百姓参与热情很高,第一批舞蹈队就招募了几十名队员。从此,散兵游勇的广场舞小分队变成青岩傅舞蹈正规军。每天晚上,篮球场上大喇叭一响起,队员们便纷纷赶来,没比赛的时候练习基本功,有比赛的时候排节目,每个人都像模像样认真学习,希望正式比赛能选上自己。“文艺队成立后,打麻将的人都没有了,母女、婆媳、姑嫂齐上阵,村民们关系也越发融洽。”傅金芳笑着说。
这些年,青岩傅大大小小排了五六十个舞蹈节目,获得各类奖项无数,最让傅金芳满意的就是去年排的《庆丰收》。从插秧播种到耕地犁田,再到喜迎丰收,每一场景都取自劳动人民的耕种实际,从锄头、篱笆到收获的糖梗、花生、蔬菜,每一道具都是现实中的物品。整个节目朴实无华接地气,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除舞蹈队外,旗袍队、腰鼓队、篮球队、柔力球队、太极拳队等小分队也纷纷组建,经常性开展活动。每逢重阳节,青岩傅文化礼堂的文化大舞台上热闹非凡,各支队伍“争奇斗艳”,各大节目异彩纷呈,老百姓自编自演、乐在其中。
青岩傅文化礼堂,曾经带给新老青岩傅人无限的快乐与温暖。如今,与礼堂外隆隆机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曾经人潮涌动的场地异常安静与沉寂。按照村庄有机更新规划,该文化礼堂会随着古建筑一同搬迁至地势低缓地带,并扩大规模,形成相对集中的村文化中心。
临走时,傅金芳看了看墙上的村大事记,感慨道,下次史册上肯定要增加青岩傅有机更新这一笔了。
文化礼堂暂时关闭,但关不住刻在青岩傅人心中的记忆,那份情愫与感怀,会成为联结青岩傅人的精神纽带,因为,“家,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