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17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近年来,文化礼堂正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文化娱乐“综合体”,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的全面铺开,文化礼堂更是成为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义乌全市文化礼堂几乎处于“停摆”状态,直到6月底才陆续敞开大门。那么,如何填补长时间精神生活的空白,将文化礼堂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有机融合,发挥加乘作用,赤岸镇的积极探索恰恰给出了外界想要探寻的答案,以及赤岸村民们感受到的真切变化。
婚礼葬礼升学礼,移风易俗引领新时代文明乡风;歌会舞会品茶会,活动不断打造城乡等值文明生活……近日,记者在一番探访后,发现赤岸文化礼堂有人气、有活力,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活动有新意、接地气,形成了文化礼堂建设“长效有用”的好经验,更让文化礼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派上了好用场。
从活动受益者到策划者
“叮”,8月15日晚,家住赤岸镇溪西村的河南小伙彭俊收到了一条微信,同事约他下周一起看电影,但这一次,不用下班后打车去城里,回来晚了还可能耽误第二天上班,在村里的文化礼堂就可以看到。
原来,赤岸镇政府在与义乌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充分商洽后,计划在全镇16个村的文化礼堂打造“电影集市”,将从8月14日起开启第一波巡回放映活动,影片包括《老师·好》《建党伟业》《我的影子在奔跑》等热门影片。“在放映地点选择上,我们不仅考虑了镇中心的丹溪广场、水岸社区,还有相对偏远的三丫塘、朱店等村,另外溪西也十分特殊,该村460余名常住人口中有300人左右是外来建设者,新时代文明实践送片进村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赤岸镇宣传委员朱健说。
文化礼堂,以文化人,让村民成为文化活动的受益者。实际上,赤岸镇文化礼堂建设和活动开展热情高涨,村民也早已从被动的受益者,渐渐成为各项活动的策划者。
去年3月份开始,义乌市赤岸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暨文化礼堂走亲活动启动,每周定期到一个文化礼堂巡演,既加强了各村的文化联谊及交流,又让农村百姓有更多地展示自己文化生活的平台。“一年下来,我们发现走亲活动有些‘供不应求’,村民逐渐有了一些自发的礼堂活动,让我们的文化礼堂发展思路也在服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的活跃度。”据朱健介绍,6月以来,该镇通过多渠道组织开展村支书、文化礼堂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先后5次邀请礼堂活动指导老师和志愿者开展现场学习会,帮助提升赤岸各文化礼堂队伍水平,积极打造城乡等值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人文美、生活美。
目前,赤岸不少村子根据自身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堂活动,如三角毛店村背靠茶山开展茶会,水岸社区的“周周有戏”活动,薛乔村自发组建锣鼓班,杨盆村暑期悦读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恰逢村社换届,赤岸镇毛店村还组织编排了“换届选举十不准”的三句半节目,带领村民在文化礼堂内通过剪纸艺术,生动呈现了一幅又一幅关于“换届选举十禁止”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从升学礼看移风易俗
“请为升学学子戴状元帽,发放奖学金。”8月15日晚,赤岸镇山盆村文化礼堂内人声鼎沸,几名穿着状元服的学子陆续走上台,在接受完奖励后向父母敬了茶,以报养育之恩。
今年,山盆村共有17名学子在中考中获得佳绩,考上义乌中学的就有4人。村两委创新决定,在文化礼堂内为学子们共同举办一场升学礼。“以往,升学礼都是各自安排,可能去酒店大吃一顿,为了进一步让文明乡风吹入人心,我们就提倡升学礼集体办,这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乡贤的大力支持。”山盆村负责人说,升学礼不仅是一种庆贺,更让学子们学会感恩,立志行远。
据悉,山盆村这一创新举措正是赤岸在全市率先推出并实践移风易俗新风尚的一个缩影。
去年3月以来,赤岸镇向全镇干部群众发出倡议,倡导全镇上下坚持“简约、节俭”原则,践行“婚庆事宜我新办、丧葬事宜我简办、其他杂事我不办”,以各村文化礼堂为依托,以中华传统婚宴形式为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试点工作,奋力打造移风易俗“赤岸样板”,让老百姓用最省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办一场有文化的、体面的宴席,让“回到农村办婚礼”成为赤岸文明新风尚。“我们先后组织举办了首届乡村婚博会、金婚老人集体婚礼、农村家宴厨神大赛等活动,针对农村市场提供婚庆一条龙配套服务,规范农村家宴厨师和婚庆服务管理。”赤岸镇党委书记刘洪强介绍,截至目前,各村已累计举办宴席200多场、3000余桌,其中喜宴46场、1132桌,为村民节省资金近1000万元,同时也起到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效应。
此外,文化礼堂还成为了政策、福利“上情下达”的重要场所,让“村口”成为了村民了解时代的“重要窗口”,垃圾分类、人口普查、美丽城镇……一个又一个的热词,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一个又一个的新风尚,正成为了村民们的新习惯。
俨然,赤岸镇已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了村民丰富精神生活的“大舞台”,开展风俗民情、家宴聚会活动的“大会厅”,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素养、彰显各村的人文特色、传播时代强音的“大喇叭”。从群众来,再到群众中去,此般共融,何愁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