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小小包子铺 “蒸”出小康美—— 一对“新义乌人”夫妇在商城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 2020-09-02 08:47:3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何妮蔚 金梦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晨曦微露中,厉宁丽的包子铺迎来了这一天的第一批顾客

  中国义乌网9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何妮蔚 金梦雅)来自温州的厉宁丽、林杏春是一对“80后”夫妻,2009年他俩来到义乌创业,一待就是11年。5年前夫妻俩在市区开起了包子铺,依靠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勤劳的双手,店铺成了一家顾客盈门的口碑店。他俩还在义乌买了房安了家,成了标准的“新义乌人”。

  创业失利改开早餐店

  在江东街道江东四小区,一条不到200米的巷子,却有30余家餐饮店。若要说街上哪一家店开门最早,“温州大包”当之无愧。每天凌晨3点,“温州大包”的厉宁丽、林杏春夫妻俩就已经早早拉开卷帘门,为开店做准备了。

  穿上围裙,洗净双手,夫妻俩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我们每天到店里,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就开始和面。因为机器的局限性,一次只能和25斤,一天大概两次。”厉宁丽说。

  包子铺不大,只有10多个平方米。里头摆满了蒸笼,只剩容得下一人的过道。店里有四人,夫妻俩及厉宁丽的两个弟弟。大家分工明确,擀皮、包馅,有条不紊……

  拢皮,填馅料,面皮仿佛在厉宁丽的手上跳起了探戈,律动感十足。不到10秒钟,一个包子就成型了。几分钟后,蒸笼里就整整齐齐摆满了14只包子。

  “我们来这里开店的时候,对面的高楼还没建,吾悦广场也还没有,现在的变化真的很大。”2009年,厉宁丽和林杏春从温州来到义乌创业,先是做注塑机生意,后来开了箱包店,但由于缺乏从商经验,两次创业都失利了。5年前,在老乡的指引下,夫妻俩决定开早餐店。没想到这一“包”就是5年。谈话间,厉宁丽将包子放入蒸笼中,等待发酵的时间里,压面机“轰隆隆”声音又起。早晨5点多,第一位客人来了,厉宁丽热情上前接待。

  用心做好“良心包子”

  从夜色正浓到晨光初露,再到天色大亮……刚出笼的包子带着油花、冒着热气,香味逐渐四散开来,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满满的馅料带着稳稳的扎实感,慰藉着即将奔波一天的食客们。

  “周一到周五就比较稳定,像7点半那波就是早班的,8点多就是正常上班的,9点半之后就空点了。”厉宁丽介绍道。这个不过10平方米的小店内,前面的柜台是丈夫的活动区域,负责下单、收钱,厉宁丽则在后面忙着和面、搅馅、包包子。

  开业5年来,夫妻俩的包子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已经有了不少回头客,在周边也有口皆碑。但一开始因为价格原因,来买包子的人并不多。但他们坚持要做“良心包子”,对选料用料非常讲究。包子店所用的肉都是定点购买,为保证鲜嫩,瘦肉全部选用猪前腿肉,除了葱姜盐,基本不加别的东西。“前几年生意没那么好,我们的包子比平常别人家的包子价格稍微要高一点,在猪肉没涨价之前我们是卖两块钱一个,许多人都嫌贵的。”厉宁丽介绍道,“价格虽高点但包子好吃。用料好不好,骗不了嘴巴的。”

   “新义乌人”的新盼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厉宁丽的包子店每天能卖出几百个包子,加上糯米饭、馒头等,一天营业额可达2000元。靠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俩在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区买下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打算扎根义乌。

  厉宁丽告诉我们,虽然每天都很忙,但感觉很充实、很有干劲,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面对未来,厉宁丽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扩充店铺,让食客们有空间坐着享受她家的早餐;然后换套大房子,和父母孩子住在一起,在义乌快乐生活。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