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山海携手共圆致富梦——义乌—汶川对口帮扶系列报道(上)

发布时间: 2020-09-13 13:11:49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记者 吴峰宇 文/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仲夏时节,丰水期的岷江江水奔流而过,给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内的汶川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带来了丝丝凉意。“义乌工厂发的货来啦,大家伙赶紧过来帮忙。”7月下旬,从义乌发来的4.8万件泳衣半成品运抵汶川县来料加工扶贫车间,作为汶川县致富“经纪人”,杨梅是这家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的主任。此时的她,正招呼着20多位各族群众前来卸货、分拣。这也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义乌克服各种困难运抵汶川的第19批次来料加工产品,共计4.8万件,19批次总额为36.7万件。

  中国义乌网9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吴峰宇 文/摄)汶川有所需,义乌尽所能。为帮助汶川群众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实现共同富裕目标,2018年以来,义乌按照“党建+X”的帮扶模式,科学分析两地特点,按照精准扶贫扶真贫的要求,创新提出“来料加工+产业培育”的方式,与汶川签订来料加工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帮扶汶川全面承接和培育来料加工产业体系,提升汶川造血功能,促进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车间建在家门口 脱贫致富有奔头

  “陈哥,义乌刚到一批货,给你车间分配8574件,要的不?”“幺妹,货来了,我这次给你分配12000件,交货日期宽限2天,下午让公交车给你送过去,可以不?”7月29日,在汶川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杨梅正挨个给各车间主任打电话,分配4.8万件义乌来料加工产品,一会儿工夫3万件加工产品就被各车间认领。

  眼下,汶川青红脆李、花椒进入成熟期,不少车间的工人开始回家忙采摘。杨梅告诉记者,这次9个乡镇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只有水磨、威州、中坝、映秀、高店人手充足,但大家对来料加工的热情依旧不减,纷纷认领货品。而早几年前,来料加工产业对于深处川西北高原的汶川县来说,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市场前景如何?如何争取到稳定、量大、价高的订单?当地群众充满疑虑。

  基于此,义乌与汶川两地党委政府意识到,要在短时间内让大众知晓、支持、参与来料加工,是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在当地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汶川县迅速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来料加工、产业专题宣传的热潮,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全县人人知晓来料加工的浓厚氛围,并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方案,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汶川县发展来料加工、建设扶贫车间的决心,激发起全民创业干事的信心。

  “大家手上做的货,是义乌运过来的原料,经过简单组装、加工,制作成精细的小商品,比如蝴蝶结、无痕内裤、胸花等。我们这里留守妇女、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能很快上手。”杨梅先后多次到义乌接受来料加工专业技术培训,也是汶川县最先建立来料加工车间的羌族群众。如今,在她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里,员工大多是威州镇、绵虒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留守妇女老人。

  扶贫帮困,单纯“输血”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想彻底摆脱贫困,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强当地自身“造血”功能,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无疑是增强造血的最佳途径。去年8月下旬,我市与汶川签署来料加工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按下两地合作的“快进键”。一个月后,来自2000公里外,满载着义乌来料加工合作项目的首批小商品订单到达绵虒镇大禹村来料加工车间,标志着汶川来料加工产业全面启动,当地百姓的疑虑就此打消。

  “以前来料加工只做头道粘胶工序,现在要完成五道工序,加工单价从0.39元一条,提高到了0.8元一条,手头快的一天也能挣七八十元。”据杨梅介绍,随着当地群众加工技术的娴熟,来料加工正在从简单化一步步向专业化迈进。

  威州镇七盘沟村王鹏因意外事故造成右手残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自从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建到了家门口,他和附近的村民就来此上班,从事比基尼侧边压紧工序,每月能赚1500元,既能上班又能照顾父母,让他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来料加工给我们圆了脱贫梦。”虽然还没有完全熟练手上的活,但王鹏依然高兴不已。他指着整齐摆放着的比基尼,掰着指头算起了“脱贫账”:“订单不停,我现在侧边压紧可做2000件—3000件,一年下来也有2万元收入。”

  经过几年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落地生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突破性转变,成为汶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为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可拷贝、可复制的“义乌—汶川东西部协作样板”。

  截至目前,在义乌鼎力相助下,汶川在全域共设立来料加工车间35个,其中总部车间1个、乡镇总车间11个,分车间23个,总面积达8340平方米,参与加工工人达1000余人,人均增收超过1300元/月,熟练加工工人增收超过2000元/月,其中吸纳就业困难人员201人,就业困难人员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月。

  从来料加工到来样加工 山海携手共致富

  “嗡,嗡,嗡……”在绵虒镇郭家坝片区的义乌—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十几位缝纫工正脚踩缝纫机、手麻利地转动着从义乌运来的衬衣布料,不一会儿,一件成品就完工了。

  “今年,我们是全县第一个开复工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截至7月底,已有12批次义乌衬衫来料加工产品运抵,每批次约4500件,一批货干完,下一批就能跟上来。这得感谢义乌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林福美是这间来料加工点车间主任。她告诉记者,这间来料加工车间,由义乌提供的扶贫资金援建,两条衬衣生产流水线成套设备,由福田街道捐赠,价值近30万元。目前,在来料加工点做工的都是当地闲置劳动力和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约有30余人,其中贫困户6人,每人每月可领到600元至3000元加工费。

  今年48岁的苏学芳以种枣为生,农忙之余走上十几分钟就能到扶贫车间上班。对于这份工作,她满是感激。“在这儿工作离家近,工作灵活自由,每个月平均能挣到2000多元工资,还能顾上家里农活,很满意。”与记者交谈间,贫困户杨兴怀也做好了几道工序,他直言:“身患类风湿病,家里仅有2亩地,平常日子过得很紧巴。多亏扶贫车间,每月可增收600元补贴家用。”

  其实,在义乌对口帮扶汶川之前,“来料加工”对杨梅、林福美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培养一批来料加工承接“经纪人”迫在眉睫。为此,义乌与汶川积极协商,组织当地致富带头人来义乌学习来料加工技术,提升汶川来料加工经纪人承接来料加工的综合能力。截至目前,来自汶川12个乡(镇)的数十名致富带头人,在我市企业系统学习了小商品制作、服装生产企业的流水线工序和环节,掌握了“核心”技艺。

  去年11月,汶川县在川青甘高原物流园区内举行了以“培育新技能、发展新产业”为主题的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来料加工能手80余人、共11支队伍参与比赛。

  比赛现场,来自特殊教育学校23岁的康春眼神专注,动作熟练一气呵成。站在观赛区的父亲康龙军和母亲杨通美看着儿子动作纯熟、认真仔细,脸上难掩激动。“康春主要做的是‘打枣’工序,过去虽然有速度但是合格率低,通过去义乌参加专业培训,掌握了专业技能,现在速度快了,合格率也高了。”杨通美告诉记者,原本想着儿子康春以后生活都成问题,完全没有想到他还有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一天。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落地生根。”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小建说,发展来料加工像一支“造血”强心剂,既拓宽了义乌和汶川两地扶贫协作合作领域,也积极回应了汶川老百姓居家灵活就业的强烈期盼,为汶川群众脱贫奔康跑出了“加速度”。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